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问孩子:“宝宝要不要喝水?”或“给妹妹分一点你的饼干好不好?”但孩子的回答往往是“不要”或“不好”。🤔
这种对话模式,我们是否觉得似曾相识?我们之所以询问孩子的意见,本意是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但为什么孩子的回答几乎总是拒绝呢?🧐
《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提到,父母应该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如果我们尊重孩子,他们也会学会尊重我们。确实,家长的尊重能让孩子更加独立自信,有主见和勇气。🌟
那么,我们该如何表达,才能让孩子乐意配合家长呢?
错误做法: “宝宝要不要喝粥?”
正确做法: “宝宝想喝大米粥还是小米粥?你是想现在喝粥,还是五分钟后喝呢?”
通过给出具体的选项,我们不仅满足了孩子自我选择的权利,而且无论孩子怎么选,都能达到我们让他喝粥的目的。🍚
错误做法: “不可以拿水杯。” / “不能拿大剪刀。”
正确做法: “宝宝用双手捧起水杯,它就不会害怕掉地上了。” / “宝宝用小剪刀吧,你能很好地剪出想要的形状。”
如果我们经常对孩子说“不可以”,孩子也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学会说“不”。
错误做法: “不要那么小气,把你的苹果分给弟弟一点,你不分享人家都不给你玩了。”
正确做法: “弟弟在看你吃香香甜甜的苹果🍎,你给他分一点,他会很开心。”
“哇,弟弟把他的玩具给你玩了,你也很开心,互相分享能让你们都感到快乐,分享会获得双倍的快乐。”
错误做法: “宝宝,这是在外面,你不要吵闹了好不好?”
正确做法: “这里是公共场所,不可以大喊大叫,你再大喊大叫,我们只能出去了。”
对于定好的规矩和社会规则,家长需要坚定地用肯定句表达,不应因孩子的哭闹而有所妥协。
通过这些小小的改变,我们可以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享受亲子间的和谐相处。💬💕
1. 🌟 快速康复秘籍:椎间盘突出的简易训练法 🌟
2. 探索古代的神秘与恐怖:考古学家的惊悚发现
3. 揭秘上戏毕业生的多彩人生!🌟
4. 🚀 考研逆袭攻略:厦大作息表大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