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研的征途上,保持学习的连续性至关重要。🎓 我偶然在鸟山学长的公众号上读到一条评论,它来自一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我启发颇深。
🔍 个人经历分享:
我在备考期间经常感到间歇性的疲惫,但后期维持连续学习状态尤为关键。以下是我一年数学学习的心路历程:
📈 基础与强化阶段:
1-6月,我跟随一位小众老师学习,使用他的辅导讲义和习题集。我还尝试了660题(完成得不多)和880题(基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我发现这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并不适合我,导致我在这两个阶段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 转折点:
到了9月,我观看了武忠祥的17堂课,这17个专题让我茅塞顿开。我意识到,我需要的是一种能够通过解决一个问题来掌握一类问题的学习方法。这种能力对于考试至关重要,因为考试中不会出现原题。
📊 真题训练:
9月中旬,我开始刷真题,从1989年到2005年的题目大多是基础题。如果你已经完成了660题,这些题目应该不会有太多错误。之后,我保持了08-13年真题平均分在80分左右,但我很少超过100分,这让我感到焦虑。
🚀 提升阶段:
从2013年开始,我跟随欧几里得小程序刷真题,这个小程序按照错题分类,非常适合我。到了15、16年的真题,我感到自己的刷题量有了显著提升,并且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训练。
📝 总结与建议:
数学学习一定要重视基础和专项训练。📐 在后期,我用了三个月时间专注于真题训练,分数提升了30分以上。关键是按照专题训练,积累解决同类题目的思路和方法。
后期学习要均衡各科目,不要偏科。⚖️ 不要等到学完一门课程再去学另一门,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那些能够提分的内容,比如英语作文和政治大题。
📣 分享给24考研的同学:
希望你们能从我的分享中获得启发,学会从一道题延伸到解决一类题的方法。祝你们考研成功!🌟
1. 20天轻松攻克教资笔试,告别焦虑! 🎯
2. 泪崩推荐🌟:那些触动心灵的电影
3. 🚫 父母必读:避免体罚,保护孩子健康成长 🌟
4. 近视的困惑:何时可以摆脱眼镜的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