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明明纹丝不动,为什么几百年都数不清?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明明纹丝不动,却为何几百年来无人能数清?这句流传已久的谚语,不仅勾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心,更成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符号。

卢沟桥始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历经800多年风雨,至今仍屹立在北京城西南。桥上共有281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子。这些石狮子大小不一、姿态万千,有的威严庄重,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母子相依,有的嬉戏玩耍,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然而,正是这些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却让人难以数清它们的确切数量。明代学者刘侗和于奕正曾在《帝京景物略》中感叹:“数之辄不尽。”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石狮子的雕刻工艺极为复杂。每根望柱上的狮子并非单独雕刻,而是常常呈现出“一柱数狮”的景象。大狮子身上可能趴着小狮子,脚下还藏着更小的狮子。这些小狮子有的只有几厘米大小,历经岁月侵蚀,很多已经难以辨认。正如一位专家所说:“那些贪玩喜欢藏起来的小狮子们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很难辨认它们的形象了。”

其次,卢沟桥历经多次修缮,每次修缮都对石狮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动。从金朝到元朝,再到明清,每个朝代的工匠都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这种持续不断的“再创作”,使得石狮子的数量和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例如,清朝康熙年间重修卢沟桥时,就在桥上加入了色彩艳丽的石狮子造型。

更有趣的是,就连乾隆皇帝也曾被这些石狮子难倒。据传,乾隆皇帝不信邪,亲自来到卢沟桥数狮子。他从桥东数到桥西,又从桥西数到桥东,每次得出的数字都不相同。从最初的409只,到最后的451只,足足多出了42只!这让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卢沟桥不仅是一座古桥,更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它见证了金朝的兴衰、元朝的辉煌、明清的更迭,还亲历了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正是在这座桥上,中国军队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拉开了八年抗战的序幕。

如今,卢沟桥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上的石狮子也有了明确的统计数字——501只。但这并不意味着“数不清”的传说就此终结。相反,它提醒我们,历史是复杂的,文化是多元的,艺术是充满魅力的。当我们站在卢沟桥上,凝视着那些历经沧桑的石狮子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卢沟桥的石狮子,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诉说着过去,见证着现在,启迪着未来。或许,正是这种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才让它们成为了“数不清”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