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深入,许多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消费者对个性化、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增加,传统手工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湖南浏阳高坪镇太坪村,村民谭智祥熟练地操作着织布机,将地里成熟的苎麻变成一匹匹色泽典雅、质地朴素的夏布。作为浏阳当地技艺最为精湛的夏布传承人,谭智祥自14岁起就开始学习这项传统技艺。为了促进夏布工艺的传承发展,当地政府组织纺织户成立了行业协会,不少手工艺人还注册成立了公司,决心将这项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
在景德镇雕塑瓷厂,古老的瓷器工艺文化通过与旅游产业的结合焕发新生。错落有致的厂房、古色古香的建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鉴赏、娱乐休闲、亲手制作体验等多种活动形式促进了瓷器文化的传播。
这些案例展示了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路径。然而,要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仅仅依靠传统方式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传统手工艺非遗传播的新引擎。例如,2018年在上海国际茶业展中展出的茶密T-master大师壶,通过对陆羽《茶经》中泡茶技艺的解析,将茶种、工序、温度、时间等信息数据化,借助传感器对泡茶动作进行识别判断,通过云扫码技术智能识别茶叶,自动确定茶叶在不同品种、份量情况下的泡制时间和温度。这项技术不仅实现了短时间高效率的技艺传承和传播,还打破了传统茶艺师长年进行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的壁垒。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在突破语言理解壁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手工艺非遗所处的地域文化常常难以与受众所处的文化语境匹配,而人工智能的语言翻译功能实现了结合上下文语境的多语种流畅翻译,大大提升了传统手工艺非遗在文本内容方面的传播效率。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不仅能够满足当代消费者的需求,还能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例如,同济大学数字创新中心将传统的刺绣技术与可穿戴设备相结合,以传统旗袍为载体,利用智能纺织材料和算法,使原先静态的龙凤花鸟顿时活了起来。在一件旗袍上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四季变化,从新叶抽芽到繁花盛开,从金风玉露到白雪皑皑,人工智能技术为静态的手工艺品增添了新的动态表达维度,使之焕发新的生机。
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不应局限于形式,更应该深入到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播。正如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课程实践所示,学生们通过对传统染色技艺的整理并加以改进和拓展,用天然染材再现了中国传统五色系统,加深了对传统的认知,增强了文化自信与传统色彩运用的自觉性。这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传承了文化,还创造了具有独特文化特色、工艺特色同时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文化创意产品。
展望未来,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在保持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积极拥抱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通过创新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只有这样,传统手工艺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