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3
在岭南湿热的气候中,有一种中药材备受推崇,它就是土茯苓。这种看似平凡的植物根茎,却蕴含着神奇的祛湿功效,成为广东人日常养生的必备良品。
土茯苓,学名光叶菝葜,属于百合科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它与我们常见的茯苓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药材。土茯苓性平,味甘、淡,归肝、胃经,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等作用。《本草纲目》中记载,土茯苓能“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
在岭南地区,湿热体质者居多,尤其是春夏季节,气候湿热,人体更容易出现不适。土茯苓因其出色的祛湿功效,成为当地人的首选。广东省中医院风湿科何羿婷主任医师介绍,土茯苓具有健脾胃、解毒除湿、利关节等作用,对痛风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土茯苓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既可入药,也可作为食材。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土茯苓食疗方:
土茯苓芡实瘦肉汤:取猪瘦肉150克、土茯苓50克、芡实30克,加水煲汤。此汤可健脾补肾,解毒祛湿。
土茯苓煲鸡:取老母鸡500克、土茯苓50克,加水煲汤。此汤可温中补脾、益气养血、补肾益精。
绿豆土茯苓糖水:取绿豆50克、土茯苓50克,加水煲至绿豆裂开,加适量红糖。此糖水可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疖疮。
然而,土茯苓并非人人适用。《本草从新》指出,“肝肾阴亏者勿服。”此外,脾胃虚寒、气虚下陷、过敏体质者也应慎用。在使用土茯苓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用量不宜过大,一般煎汤用量为25~50克。
服用时忌茶,以免影响药效。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长期服用可能会影响钾离子的代谢,导致低钾血症。
总的来说,土茯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祛湿良药,尤其适合岭南地区的湿热体质人群。但使用时仍需谨慎,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以充分发挥其功效,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