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具有中国风格的清真寺——北京牛街礼拜寺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在北京西城区广安门内,有一座被誉为“明寺”的清真寺——牛街礼拜寺。这座始建于辽代统和十四年(996年)的古寺,不仅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更是中国伊斯兰文化遗产的瑰宝。

牛街礼拜寺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它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形式,整体布局集中、严谨、对称,却又在细节装饰上融入了浓厚的阿拉伯建筑风格。这种中西合璧的设计,使得牛街礼拜寺从外观上看与中国的佛道教寺观并无二致,却又在内部装饰和功能上彰显出鲜明的伊斯兰特色。

走进牛街礼拜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达30多米的大影壁。这座青砖筒瓦、大脊长伸的影壁,汉白玉底座上浮雕着精美的图案,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幅“四无图”石雕。图案中树上悬钟,钟下摆棋,棋旁立炉,却无人物,寓意“有棋无人下,有钟无人敲,如意无人佩,炉在无香烧”。这种设计体现了伊斯兰教在清真寺装饰中常用植物纹、几何纹和阿拉伯文字,而禁用动物、人物纹样的特点。

绕过大影壁,便来到了清真寺的正门——望月楼。这座六角形亭式建筑,双层飞檐,亭顶覆以上黄下绿的琉璃瓦,孔雀绿色的斜脊六角攒尖,上有金黄色琉璃陶宝顶,是牛街礼拜寺的标志性建筑。每年伊斯兰历九月进入斋月时,阿訇和乡老会登楼寻望新月,以定斋月始末,故名望月楼。

牛街礼拜寺的核心建筑是礼拜大殿。这座大殿由三个不同年代的建筑连接而成,最早的窑殿始建于辽代,是一座六角攒尖亭式木结构建筑。殿内南北两侧各有一扇由阿拉伯文组成的镂空木雕棂窗,这种被称为“库法体”的古阿拉伯文极为罕见,既是窗棂又是艺术装饰,堪称建寺时的文物珍品。

明弘治九年(1496年),在辽代窑殿外建一大厅,并与窑殿连接,形成了勾连搭建筑形式。到了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又在明代建筑外再建一大厅,同样采用勾连搭形式,与前两者连为一体。这种三个朝代建筑相连的设计,在建筑史上堪称奇观。

牛街礼拜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回民社区的文化中心。寺内保存着许多珍贵文物,如康熙皇帝颁发的“康熙圣旨竖额”,以及敕赐的大铜锅。这些文物见证了牛街礼拜寺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牛街礼拜寺还在推动回民新式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清末民国初年,牛街礼拜寺的穆斯林知识分子和阿訇意识到传统寺院教育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开始创办具有伊斯兰教文化特色的新式教育形式——学校。1907年,牛街礼拜寺内创立了回教师范学堂,1908年又创建了清真第一两等小学。这些学校不仅教授经文,还开设自然和社会学科等课程,有力推动了中国穆斯林的近代教育发展。

牛街礼拜寺作为一座融合了中国宫殿式建筑和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不仅展现了中国伊斯兰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见证了回民社区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