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清朝后宫妃子的真实颜值与现代审美存在巨大差异。当我们看到晚清年间那些堪称“实锤”的嫔妃照片时,往往会感到深深的震撼 - 这些妃子的颜值似乎与我们想象中的“后宫佳丽三千”相去甚远。
这种差异首先源于清朝选妃的标准与现代的不同。清代的妃嫔主要来自于秀女,而清朝选秀女主要是从旗人家的女子里选。在清代,凡是13至17岁有旗籍的女子,都必须在户部备案,然后参加每三年一次的“选秀女”。而且从乾隆年间起规定,凡是没有参加“选秀女”的旗人女子,都不许“婚聘”。在所有“参选标准”里,“颜值”恰是最不重要的一项,相反更看重的是门第身份。
例如,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就是以家世显赫著称,她本人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其父官居侍郎,伯父是广州将军,还和慈禧家结成了连襟。如此地位,也令她在暗箭不断的大清后宫里,一直稳坐皇后位置。相比之下,虽然文绣长得顺眼,但家境太过贫寒,因此只能做溥仪的妃子,做不成皇后。
其次,当时的照相技术也对清朝妃子的照片产生了影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哪怕一个人的颜值再高,想用照相机把人“拍漂亮”,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当时的摄影技术还处于严重的初级阶段,如果想在照片里“变漂亮”,那更不止是摆个姿态选个摄影角度的事儿,相反要经过精心的“形象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想拍出慈禧那样“光彩照人”的效果,仅成本就不简单。全部材料都要进口,底片更是昂贵的玻璃底片,从材料到拍摄过程到成像,每个环节在当时都是大把烧钱。而今天故宫博物院里,依然保存着慈禧的上百张照片。参考一下拍摄照片时,大清朝水深火热的危机,就知每一张光彩照人的相片背后,都是让人痛彻心扉的烧钱。
此外,清朝的审美观念与现代也存在差异。清朝在成立之前是草原上的部落民族,她们生性豪放,喜骑马射箭,就连女子也不例外,在饮食习惯上主要以肉类为主,所以很多清朝皇族在牙齿上都有些突出,嘴型上一般都不好看。而且清朝嫔妃们的日常妆容与身材跟我们现在的审美有着很大的偏差,从清朝留下来的大部分照片上可以说明,清朝时期后宫嫔妃的身材都比较偏矮小,妆容更是以淡妆为主。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清朝就没有美女。例如,光绪皇帝的珍妃,从留下来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皮肤白皙,五官精致,有着一张极具清纯的鹅蛋脸,照片上珍妃娘娘只是画了简单的淡妆,但依旧美艳动人,可谓是算是十足的美人了。溥仪的婉容皇后也是位大家公认的大美女。
总的来说,清朝后宫妃子的真实颜值与现代审美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美丽标准,以及社会文化如何塑造了这些标准。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女性的地位,也反映了整个社会观念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