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泉州开元寺,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 ,不仅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更是唐代佛教文化鼎盛时期的见证。作为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的建筑格局和文化内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唐代佛教发展和多元文化交流的窗口。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自此成为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更迭,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
开元寺的建筑格局独特 ,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其中, 东西塔作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 ,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东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年),现保存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高48.27米。西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现保存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5.06米。两塔均为八角五层仿阁楼式石塔,塔身外壁每层雕有佛像16尊,共80尊,造像自下而上代表逐渐提升的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
大雄宝殿是开元寺的主体建筑 ,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遗物。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殿内减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殿内斗拱共76朵,分布在周圈和前槽,其中明、次、梢间各有补间铺作两朵,尽间仅一朵。斗栱上雕有“飞天乐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鸟、飞天和基督教天使造型于一身,雕刻精美。
开元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寺院,更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寺内宝箧印经塔、窣堵波式塔、大雄宝殿月台须弥座、印度教石柱等,包容多种宗教文化,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曾给古城泉州带来的影响。大雄宝殿屋顶的中国传统“福”字图案,与印度教风格的石柱雕刻并存,展现了不同文化在这里的和谐共处。
开元寺在泉州城市规划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泉州古城的相地与其周边的戴云山、九日山、小阳山、紫帽山、清源山、晋江、泉州湾等山川地理关系颇深 ,开元寺大雄宝殿是泉州城的规划原点,其位置在以九日山为圆心、以九日山至紫帽山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周和以晋江上游西溪东溪的合流口到晋江所入泉州湾和南海之间石湖半岛金钗山(烟墩山)上六胜塔连线的交点上。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 泉州开元寺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这不仅是对开元寺历史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其在中国佛教发展史和多元文化交流中重要地位的认可。
泉州开元寺,这座千年古刹,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成为了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和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它不仅是一座佛教寺院,更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向我们诉说着中国佛教发展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