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能多吃槟榔,这几点很清楚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槟榔,这种源自马来西亚热带雨林的植物,如今已成为全球约7亿人的“心头好”。从古代的贡品到现代的嗜好品,槟榔的传播历程折射出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变迁。

槟榔的药用价值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东汉长沙太守张仲景在“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中就使用槟榔四枚来退五脏虚热。此后,槟榔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驱除肠道寄生虫和防治疾病。《中国药典》自1953年版就收载槟榔,至今已经历9次修订,药用槟榔的临床标准也日趋成熟。

然而,槟榔的另一面却令人担忧。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就已经将槟榔认定为一级致癌物。医学研究发现,咀嚼槟榔会显著增加患口腔癌的风险。2018年4月14日,湖南湘雅医院官网发文称,在口腔颌面外科46病室,现50位住院患者有45人患口腔癌,其中44人有长期、大量咀嚼槟榔病史。

槟榔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与其成瘾性密切相关。槟榔中含有槟榔碱和槟榔次碱等生物碱,这些物质通过黏膜被人体吸收后,会让人产生欣快和舒适的积极体验。正是这种愉悦感,使得许多人逐渐依赖槟榔,甚至发展成强迫性的咀嚼行为。

尽管如此,槟榔产业仍在蓬勃发展。2021年《中国市场监管报》发文称,2011年至2018年,中国槟榔产业产值从558亿元上涨至781亿元,且呈继续上涨趋势。在湖南、海南等地,槟榔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文化符号。

面对槟榔的争议,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一些国家如印度、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已经立法禁止销售槟榔。而在中国,虽然并未全面禁止槟榔,但也开始采取措施限制其发展。2021年9月17日,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

槟榔的故事,折射出人类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利益与健康的复杂关系。它既是传统医学的瑰宝,又是现代健康的隐患;既是地方经济的支柱,又是公共卫生的挑战。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公众健康,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对于个人而言,理性看待槟榔,适度使用,避免成瘾,才是明智之举。而对于社会而言,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平衡产业发展与公共健康,才是长久之计。槟榔的故事,远未结束,它将继续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