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克苏鲁伯陨石的撞击轨迹被找到,恐龙本可不灭,只怪运气太差了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1991年,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生阿兰·R·海布兰德与其导师威廉·V·博因顿在寻找白垩纪末陨石坑的线索时,意外发现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一个巨大的圆形地貌结构。这个直径长达180公里、深度达20公里的陨石坑,正是科学家们寻觅了十年之久的导致恐龙灭绝的元凶——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这个发现填补了白垩纪末撞击假说的关键一环,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实证依据。研究表明,约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大约45-60°角倾斜着撞击在尤卡坦半岛的西北角上。这次撞击释放的能量高达10兆吨TNT当量,是人类历史上制造的威力最大的武器——苏联沙皇氢弹的200万倍。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地球物理学家加雷斯·柯林斯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指出,这颗小行星从东北方向以45°或60°的角度撞击地球,是“最糟糕的情况”。这个角度导致小行星以几乎对称的比例喷射出更多的物质,这些物质被释放到大气层中严重影响了地球气候。

具体来说,融化的岩石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硫化物。其中,硫化物对生命影响特别大。大气中的硫阻挡了太阳光,抑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了全球食物网络的崩溃。而水蒸气、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又导致了地球的变暖。

如果这颗小行星以不同的角度撞击地球,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例如,如果撞击角度更浅,喷射到大气中的物质可能会减少,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也会相应减弱。恐龙和其他生物可能不会遭受如此大规模的灭绝。

然而,这次撞击的破坏力不仅来自于其角度,还与其撞击地点有关。研究表明,撞击点位于尤卡坦半岛,这个位置是地球上仅有的几个地点存在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如碳氢化合物)的存在,使得撞击后向大气中排放了如此之多的二氧化碳和硫化物,加剧了环境灾难。

这次撞击事件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长期影响。它不仅导致了75%的生物灭绝,包括所有非鸟类恐龙,还改变了地球的气候模式。研究显示,撞击后的一段时间内,地球经历了多次温度变化,既有因粉尘阻挡太阳光导致的降温,也有因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升温。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地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提醒我们关注未来可能面临的天体撞击威胁。它告诉我们,地球生态系统对这种灾难性事件的脆弱性,以及人类在面对这种威胁时的渺小。同时,这也激发了我们探索如何预防或减轻未来可能发生的类似事件的兴趣和动力。

总的来说,希克苏鲁伯陨石的撞击轨迹确实是一个“运气”问题。如果撞击角度稍有不同,恐龙可能就不会灭绝。但正是这次“最糟糕的情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地球历史、生态系统和潜在威胁的宝贵窗口。它提醒我们,地球的历史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而我们对这个星球的认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