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我人多减灶,虞诩:我人少增灶,庞涓羌人:玩战术的心真脏

发布时间:2024-09-19

影视剧中的孙膑 为将帅者,不可墨守成规,需要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变通,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战国时期的孙膑、东汉时期的虞诩,分别通过减灶和增灶的策略,迷惑了敌人,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一、 孙膑减灶诱敌 “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创造的一次经典战例,在后世广为流传。
在这次战役中,孙膑巧妙利用了逐日减少齐军所用火灶数量的方法,来迷惑魏军,从而达到隐匿军力的效果。
齐威王十五年(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无法抵御,只得向齐国求援。
齐威王根据孙膑的建议,向韩国表示将迅速援救韩国,以坚定其抵抗信心。
然而实际上却是坐山观虎斗,静观韩、魏鏖战。
到公元前341年,当魏、韩两军疲惫不堪时,韩国难以支撑,齐威王才派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伐魏救韩。
影视剧中的齐威王 在孙膑的计谋下,齐军并未直接解围韩国,而是挥师直攻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迫使魏军撤围回救。
这就是所谓的“围魏救赵”之计,早在12年前孙膑就曾利用该计谋成功解除魏军对赵国首都邯郸的围困,在桂陵之战中设伏击败庞涓。
田忌对此有所疑虑,问孙膑:“军师上次已经用过此计了,这次重复使用,不怕被庞涓识破吗?”孙膑笑道:“我自有妙计,让庞涓上当。”田忌将信将疑。
当庞涓即将攻破韩国首都时,突然接到国内急报,称齐军急袭大梁。
他只得下令迅速撤兵回国。
影视剧中的庞涓 孙膑听到庞涓撤军的消息后,告诉田忌等人:“三晋(韩、赵、魏)士兵向来以粗犷强悍、骁勇善战而著称,绝不能硬拼。
现在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待机行事,才有机会取胜。
兵法上说:从百里之外赶来求利的军队,将损折其上将军;五十里外而来求利的军队,只能到达一半的士兵。
我军已深入到魏国腹地,应当诈弱,诱惑敌人。” 田忌问:“怎样才能使魏军上当呢?”孙膑回复道:“今天做饭时,命军士们砌设10万座火灶,明天减到5万,后天减到2万。
庞涓见我军火灶逐日减少,必会误以为我军士兵大量逃亡,必定轻敌,从而为我军提供有利战机。”田忌遂依计而行。
影视剧中的田忌 庞涓在追击路上,果然留心观察齐军的遗迹。
第一天,他发现齐军垒了10万座火灶,非常惊恐。
然而,齐军火灶数量逐日减少。
庞涓心中安定,额手称庆道:“魏王真是洪福齐天啊,我们可以轻易击败齐军。” 太子申不解问道:“我们还未与齐军交战,将军为何如此高兴?”庞涓说道:“我早已知道齐兵胆小,这才进入我国境不到三天,士卒逃亡已过半,他们还有作战能力吗?” 太子申提醒:“孙膑诡计多端,我们上次已经吃了他的亏,这次千万要小心,不要再中他的诡计。”庞涓自负道:“我这次非生擒孙膑不可,以雪桂陵之耻。” 庞涓嫌大部队行军速度慢,又判断齐军将士已大量逃亡,只率精锐主力部队日夜兼程追赶。
到了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却遭齐军伏击,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魏军主力几乎全歼。
马陵之战遗址公园 二、 虞诩增灶惧敌 虞诩,字升卿,东汉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人。
东汉安帝时期,他因刚直不阿,得罪了专擅朝政的外戚邓骘。
邓骘为陷害虞诩,派他到民变频繁的朝歌(今河南淇县)做县令,试图借乱民之手除掉虞诩,或以政绩不佳为由治罪他。
没想到,虞诩到任后,刚柔并施,很快平息了叛乱。
邓骘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派虞诩到羌乱严重的武都郡(今甘肃武都等县)任太守。
虞诩画像 羌人得知虞诩被任命为太守,便聚集数千人,驻扎在通往武都的必经之路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崤谷之间,阻止他赴任。
虞诩只得在陈仓附近停留。
当时,他身边仅有一些护送的兵卒,远少于羌人数量。
虞诩便传言太守已向京师上书,请求增援。
羌人听闻此消息,认为虞诩因兵少不敢贸然通过,于是分兵到附近州县掠夺。
羌人 虞诩获知这一情况,决定趁羌人分散、防守松懈时,连夜出发。
羌人听闻虞诩已经通过陈仓,便在后面紧追。
过了陈仓,虞诩命随从做饭时,每人挖两个灶,且每过一天增加一倍,以每天200里的速度前进。
有人问虞诩:“过去孙膑减灶,而您却增灶,这是为何?再者,兵法云:每日行军不宜超过30里,以免疲惫。
为何您却日行200里?” 虞诩解释道:“孙膑减灶是为了让敌人误以为其兵力减少,从而敢于追击;而我们人少,每日增灶,是为了让羌兵误认为我们兵力增加,不敢紧追。
形势不同,策略自然不同。
敌人众多,我们人少,若行军缓慢,定会被追上。” 如虞诩所料,羌人发现其驻地灶坑逐日增多,以为汉朝授兵已至,不敢逼近。
虞诩及随从因此顺利抵达武都郡。
武都山貌 小白说 《孙子兵法·虚实》曰:“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前人创造的经典战例,值得后人深思、借鉴,但要注意因时因地制宜,切勿盲目抄袭。
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一旦实际运用,便会显露原形,导致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