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而不言,秘而不宣,中国人的计谋

发布时间:2024-09-18

“韬光养晦”这一源自中国古代的智慧,在中国现代外交政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成语最早见于《旧唐书·宣宗记》,意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在当代中国外交语境中,“韬光养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指导中国外交的重要原则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的核心是避免在国际事务中过分突出自己,而是专注于国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

在“韬光养晦”方针的指导下,中国成功应对了冷战结束后的国际风云变幻,保持了国内的稳定发展。这一政策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使中国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正如杨文昌所言:“历史已经证明:在小平同志‘韬光养晦’战略方针指导下,西方制裁中国的图谋一个接一个被打破,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快车道。”

然而,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韬光养晦”的策略已难以适应新的国际环境。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形象地指出:“这光也韬不住了,晦也养不住了,你现在成为一头大象了,不可能再躲在树后面。”

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这一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力,难以继续保持低调姿态。其次,面对日益增多的国际挑战与压力,中国需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积极维护国家利益。最后,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对中国进行全方位打压,中国不能再用“韬光养晦”的办法来回避挑战。

“奋发有为”的外交理念强调积极进取、主动出击。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放弃和平发展的道路,而是在坚持自身发展道路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正如卢沙野所言:“中国将采取更为积极和自信的外交姿态,更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利益,展现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这一政策转变对中国和世界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国而言,它标志着外交政策从相对保守和内向转向更为积极和开放,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维护自身权益。对世界而言,中国的积极参与将为全球治理、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注入新的动力。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的转变并非易事。中国需要在展现大国担当的同时,保持战略定力,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对抗。同时,中国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自身实力,为参与全球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体现了灵活性和前瞻性,是中国根据时代变化和国际环境调整自身战略的必然结果。它既是中国大国担当的体现,也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