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话班固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出身儒学世家,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熏陶,九岁便能文诵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逝世后,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扶风安陵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

《汉书》的创作过程充满了波折。永平五年(62年),班固因“私修国史”罪名被捕入狱。幸得其弟班超上书汉明帝申冤,班固才得以获释,并被任命为兰台令史,负责编撰东汉光武帝的事迹。从此,班固不仅有了较为稳定的生活,还能利用皇家丰富的藏书资源,为《汉书》的完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一百二十卷,起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结束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记229年史事。班固在《汉书》中采用了大量《史记》的内容,但并非简单抄袭。清代学者赵翼分析指出,《汉书》在汉武帝之前的历史部分,对《史记》进行了三方面的增补:抽离并单独成传、增加事实、补充文章。

班固在《汉书》中展现了他的史学思想。他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将之提升到较高的位置。在《两都赋序》中,班固说赋“斯事虽细,然先臣之旧式,国家之遗美,不可阙也”。他选录了大量文献,包括诏令、奏疏、谏议、诗赋、书札等当时所有文体,体现了他对“文”的重视。

然而,班固论文最为关注的还是文章的政治作用与道德意义。他始终坚守儒家的评价标准,强调文学作品“补于世”的社会意义和“五经”的道德原则。在《汉书》中,他收录了不少时文,尤其是朝臣的谏议文字,考虑的是政治的意义。班固推重的是“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的儒家人生境界,重视古圣先贤的榜样力量,强调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

《汉书》与《史记》的比较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焦点。《史记》是通史著作,而《汉书》则是断代史。这种编辑思路的改变导致了看待历史方式的巨大分歧。《史记》中,无论是项羽还是吕后,只要是一个时代脉动的中心人物就能收入本纪中。而《汉书》作为断代史,能够进入本纪的只有本王朝的皇帝。这种变化反映了历史视角和价值的转变。

班固的《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为后世史书的编纂提供了范例。班固在《汉书》中展现的史学思想,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社会意义的强调,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汉书》中对政治、道德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史为鉴”的价值核心。

班固的“秉笔直书”并非简单的客观记录,而是在史学传统与政治现实之间寻求平衡。他既要忠实于历史事实,又要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和政治需求。这种平衡的努力,使得《汉书》既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班固的这种史学实践,对中国后世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连接传统与现实、文学与政治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