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高质量男性”徐勤根的前世今生:韭菜、杀猪盘与拉条子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2021年7月,一则3分钟的求偶短视频突然蹿红网络。视频中的徐勤根油头粉面,表情诡异,自称是“国内少数高净值男性之一”,想要寻找“人类高质量女性”。这个自称“人类高质量男性”的形象迅速引发全网热议,徐勤根也由此一跃成为网红。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徐勤根就遭到了央视的点名批评,多个平台封禁了他的账号。从爆红到陨落,徐勤根的网红生涯定格在了短短30天。这个案例不仅折射出互联网时代的注意力经济,更引发了我们对网红现象背后社会心理的深入思考。

徐勤根的走红并非偶然。他深谙网络传播的特点,通过刻意“扮丑”来吸引眼球。从一个普通人的形象,到“阴阳怪气得‘太监风’”,徐勤根的转变正是为了迎合网络上的猎奇心理。正如传播学理论所指出的,受众的“窥视欲”是一种本能欲望,而网络红人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

在吸引流量之后,徐勤根迅速开始了变现之路。他开通了微博V+会员,设置了天价入群费,甚至向媒体开出高额采访费。这种急于变现的行为,暴露了网红经济的本质:将粉丝数量转化为商业价值。然而,徐勤根的贪婪最终导致了他的快速陨落。

徐勤根的案例揭示了网红经济的形成机制。网红包装是网红经济形成的基础,包括角色定位和日常内容策划。内容生产是网红包装的重要前提,要求传播者构建竞争壁垒,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商业变现则分为打造品牌、拓展商业模式、实现创投三个过程。

然而,网红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些网红为了追求流量,不惜突破道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同时,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损害消费者权益。更重要的是,网红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于成功、财富和名望的畸形追求。

面对网红现象,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态度。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网红经济的规范和引导,网络平台要承担起守土把关的责任,广大网友则需要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生态。

徐勤根的“前世今生”告诉我们,网红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为个人带来机遇,也可能成为道德滑坡的温床。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如何在追求流量和坚守底线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保持理性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人类高质量”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