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红学研究派系众多,其中索隐派无疑是极具特色的一支。
所谓索隐,即是认为《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隐喻着历史上的真实政治事件和现实人物。
总体而言,有些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悼念明朝被清朝取代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它影射的是康熙年间九龙夺嫡的乱局。
我个人对索隐派一直持有一种感情上的排斥。
理由很简单,把“清清静静的女儿”与那些明史清史上的油腻大叔甚至皇上太监联系到一起,令人感到非常违和。
然而最近,我阅读了一些索隐派的理论,受益匪浅,获得了一些新看法。
一、索隐思路的合理性
理智地说,《红楼梦》含有政治色彩,甚至某种程度上的政治隐喻,几乎是不争的事实。
第一条理由是脂批的亲自“招认”。《红楼梦》最著名的“故弄玄虚”之一,便在于出现在第1回的脂批:“真事隐去、假语村言”,以及第12回的另一条脂批:“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这意味着索隐派所想要揭秘的“真事隐”确实存在,并且作者实际想要表达的东西与书中表面的内容并不相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
第二条理由是作者具有“真事隐”的动机。《红楼梦》成书年代乃是乾隆年间,文字狱盛行,凡涉及政治的作品,其作者多下场凄惨。《红楼梦》如此谨慎,费尽心机隐藏真正想表达的内容,极有可能是出于政治原因。
第三条理由是,作者的行文确实存在一些怪象,即便一般读者也能看出存在几个非常明显的事件细节,几乎明示了《红楼梦》一书的政治含金量。
最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在整部书中超乎寻常的求生欲。
作者在全书中,几乎一有机会就拍当权者马屁。
空空道人检阅《石头记》时,借作者之笔对全书盖棺定论,其中提到“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
此外,书中多次描写了当时官场的腐败现象,贾家操纵官场安排贾雨村,贾雨村乱判葫芦案,龙禁尉这类五品官职被明码标价拿出来卖等等。
从小说情节来看,曹公显然不认同《红楼梦》中的政治生态,甚至借宝玉之口称他们为“禄蠹”,但在写小说时却不遗余力地安插许多浮夸的称颂之词,显然是为了规避文字狱。
此外,书中还有一些奇怪细节值得思考。
其一,芳官的更名,作者几乎很生硬地通过宝玉之口长篇大论了一通什么“大舜之正裔”的话,又详细描述了芳官奇怪的名字和装束,违和感强到程高本直接予以删除。
其二,紧接其后,书中对贾敬的死亡说法居然是“宾天”。
这个词在古代是专指帝王之死,怎么会加到一个贾敬这样炼丹修道的人身上?这也几乎是作者明示政治隐喻的细节。
另外一个重大而不合常理的情节便是秦可卿,她的出身、行事、病亡、葬礼,甚至死亡的岁数,都充满了迷雾。
要说这里面没有另含深意,实在说不通。
其他文献对此已有报道,暂且不赘述。
综上所述,将《红楼梦》的“真事隐”解释为涉及政治的事件是有理有据的。
二、索隐派现状与研究瓶颈
然而,现实中,索隐派的研究现状却不容乐观。
前文提到的关于《红楼梦》影射的史实究竟是哪一段,这一基本前提上,索隐派学者们莫衷一是。
甚至,对于《红楼梦》究竟是谁写的,是否出自一人之手,争论也非常激烈。
既然《红楼梦》实在与政治时事相关,为何会出现这样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现状呢? 出现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就是,《红楼梦》文本中指向性明确的细节少之又少。
也许凤姐口中的“太祖南巡,甄家接驾四次”算是一个,但大多数细节即使能确认有政治隐喻,仍然语焉不详。
例如,虽然贾敬之死称作“宾天”,可以算是明示他指代皇帝,但他究竟是指代哪位皇帝呢?有人认为是雍正,有人认为是嘉靖,还有人认为是顺治。
但《红楼梦》并未对此多加解释,也没有非常明显确凿的旁证支撑大家的猜测。
当然,如果贾敬真用来影射某位皇帝,作品中又叙述得无比清楚,那么《红楼梦》恐怕也难留存到今天了。
既然找不到指向性明确的证据,索隐只能从各种文本细节入手探求。
然而不幸的是,作为一部最初以抄本形式流传的小说,《红楼梦》的十几个不同版本之间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作者本人批阅十载的成果,但也可能是书商抄手的杰作。
所谓细节,未必真的可靠。
同时,作为增删五次的巨著,《红楼梦》的情节不合理之处也有相当的概率是由于作者寿数有限,未能定稿,或因为初版与后文改动相矛盾,出现难以拼接的情节谬误,未必是刻意向读者暗示什么。
此外,《红楼梦》篇幅浩繁,达到近百万字,细节多如牛毛。
如果从一万个细节中找出一百个细节印证了某说法,那么该论者便可以声称“自圆其说”。
然而这样一来,剩下的九千九百个细节却被抛诸脑后,或由论者凭想象进行生挪硬凑,如此解读未免偏颇。
还有一个令人细思恐极的因素,是否有可能作者根本没有想在小说中埋藏一个完整的、成体系的、大家都知道的历史故事呢?也许作者只是偶尔顺口骂一骂官场黑暗,只是挑一两个角色影射一下历史人物。
果真如此,索隐派多年的研究便成了笑谈。
基于这些原因,我认为以现有资料,想要“索隐”出作者真事隐以前的故事全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便有人自证其说,其它人也难以达成一致。
因此,人们陷入一种被动局面:《红楼梦》如同一个谜,但这个谜的谜底,由于种种原因失落无考,且大概率永远无法揭晓。
三、索隐学的实际意义与文学价值
但是,跳出这个谜团,我在考虑另一个新的问题:即便《红楼梦》真是一个隐去史实的谜,我们为何需要揭开谜底? 需要确认的是,《红楼梦》作为一部虚构成分相当大的小说,即使影射了朝局历史,也不能向我们提供比现存历史资料更多的事实。
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个影射某历史人物的书中角色,对该历史人物进行更深刻的了解,甚至挖掘他的秘史,顶多是通过史实与角色的对比来印证影射关系确实存在。
此外,对于生活在新中国的我们来说,不论是悼明还是九子夺嫡,这类政治事件早已尘埃落定,不是我们关心的重点。
即便不能索隐出那些史实,也不会影响我们对小说和历史的判断。
这印证了《好了歌》中的那句话:“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既然都已是前尘往事,又何须对一些影射关系汲汲以求? 因此,索隐几乎不可能成功,即使做出来也未必是真的,即便是真的也未必有用,即使有用我们也未必关心。
既然如此,几乎没有实际意义的索隐派为何还要存在? 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索隐派能够生动再现《红楼梦》撰写时的情形。
不论曹公当年想在小说中埋藏怎样的秘密,他恐怕都是顶着被文字狱砍头凌迟的风险,小心翼翼完成的。
当权者连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都不放过,写一部家国血泪史该是多么危险!然而曹公戴着沾血的镣铐,不仅写了,还写出了一部旷世奇文。
他所想隐去的故事,不论是什么,都已在文坛巨匠的雕琢下,成为了《红楼梦》“贾雨村言”之下的筋骨与支柱。
因此,索隐派的存在,本身就是《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体现。
它提醒人们,《红楼梦》作为一部冠绝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小说,是在怎样艰难和压抑的氛围下写出,顶着怎样的压力才能代代流传。
它也让人们遐想,假如曹公当日能抛开文字狱的风险,放手一写,又将写出怎样瑰丽的巨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