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电影《满江红》中有个隐藏的大佬——韩世忠。
秦桧对韩世忠十分忌惮,甚至连电影里的效用兵张大都知道,韩世忠是朝廷中的“反秦”势力领袖。
秦桧不一定怕皇帝,但绝对怕韩世忠。
令人好奇的是,秦桧能撺掇高宗杀掉武功盖世的岳飞,
为什么没有给韩世忠安排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这要追溯到南宋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南宋能够在江南存续,与金朝对峙了百年之久,主要原因是南宋维持了一支能够与金军抗衡的军队。
这支军队根据驻防地域可以大致分为四川的吴玠一军,鄂州的岳飞一军,以及淮河流域的张俊和韩世忠军。
其中,吴玠在和尚原一战大败金军主力,使金朝未能占领四川并顺江东下攻宋。
鄂州的岳飞一边同金军在河南拉锯战,一边还要援助淮河流域的友军,担子最重。
而在江淮布防的张俊部军纪松弛,人员复杂,战斗力低,需要仰仗楚州韩世忠部。
可以说,岳飞和韩世忠两军扛起了南宋在长江中下游的防务重任。
他们两人频繁与金军作战,自然是坚持抗金的主战派。
(影视剧中的岳飞)
对岳飞和韩世忠这样的主战派,秦桧一党自然是欲除之而后快,这也正中高宗赵构的下怀。
赵构一心无意收复中原失地,对武将势力的膨胀十分恐惧。
因此,他们的抗金忠心反而成为了遭受迫害的“罪名”。
不过,同样是坚持抗金,南宋军中的实力派,为什么岳飞被冤杀,而韩世忠却能全身而退?难道说韩世忠的抗金决心不如岳飞坚决吗?
(电影《满江红》中的秦桧)
非也。
在抗金和反对议和上,韩世忠一开始可能比岳飞还积极。
在绍兴八年和九年,宋高宗赵构派特使前往金国秘密媾和,韩世忠得知后,在和谈使节北进路途中布置伏兵,试图劫持以挫败朝堂内的投降派阴谋。
然而,计划泄露,韩世忠陷于被动。
宋高宗对韩世忠的“掣肘”颇为不满,指责他“身为武人,不识大体”。
绍兴十年宋金和议初步达成,第二年宋高宗和秦桧迫不及待采纳范同的方案,将岳飞、张俊和韩世忠的兵权剥夺,改以枢密使和枢密副使虚职笼络。
按“祖宗家法”,枢密使职不能由武臣出任,这只是一个过渡。
张俊以为靠拢秦桧能夺回失去的军权并排挤岳飞等人,而秦桧也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
秦桧决定先拿韩世忠开刀,利用岳飞和张俊扳倒他。
岳飞和张俊被委以“同按阅御前军马”的“重任”,到韩世忠的大本营楚州调研。
张俊与韩世忠虽然是儿女亲家,但在楚州暗示岳飞协助其“倒韩”的阴谋,岳飞不愿借踩同僚媚上,严词拒绝,嘴里念念不忘联合抗金。
秦桧从淮东总领胡纺那里得知韩世忠“谋反”的“证据”。
当岳飞视察楚州时,韩世忠亲信耿著向胡纺吐槽,称岳飞等人来接收和瓜分韩世忠的旧部。
耿著忘记军队本质是朝廷的,只有皇帝调配,又将这些不合时宜的话告诉了“有心”的旁人。
胡纺立即告密,称耿著对剥夺韩世忠兵权不满,设法拥立韩世忠重回主帅位置,再操纵国政。
秦桧党人将耿著押到大理寺用酷刑逼供,试图整出更多韩世忠的黑材料。
宋高宗对秦桧的奏报将信将疑,韩世忠并不知情。
秦桧和张俊自然乐于韩世忠不知情,这样等于默认了罪行。
但岳飞及时觉察秦桧等人 罗织冤狱的计划,于是不顾个人安危,通报韩世忠。
岳飞不仅因私人关系好,英雄惜英雄,更多是出于不愿忠臣遇害、宋朝自毁长城的公心。
岳飞真君子也!
(宋高宗赵构)
韩世忠得知消息后,求见高宗赵构,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诉求忠心。
面对声泪俱下的韩世忠,宋高宗虽对秦桧做法不满,但早年韩世忠帮助赵构复位,功劳不可忽视。
高宗顾及旧情,将耿著改为发配流放,安抚韩世忠,但未恢复其军权。
岳飞救护韩世忠的做法,使韩世忠化险为夷。
秦桧觉察出扳倒韩世忠的困难,见岳飞“坏事”,转而对准岳飞。
和韩世忠相比,岳飞却没那么幸运。
由于投效高宗较晚,军事实力最强,易被猜忌。
另外,岳飞曾呼喊“迎回二圣”和建议赵构立储,令赵构对他怨恨。
面对政敌陷害,岳飞自始至终陷于被动未能预料,因此韩世忠的“冤案”是岳飞被冤杀的“序幕”。
岳飞被秦桧一党投入监狱后,韩世忠听闻消息,感念岳飞救护,当面质问秦桧岳飞犯了什么罪。
秦桧回答支吾其词,韩世忠明白岳飞注定要死,且背后有人希望岳飞死。
南宋初期政治斗争残酷,韩世忠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知道追问无益,只会连累自己和亲友。
于是他选择“跨驴携酒”,纵情苏杭山水。
从枢密使位子上退下来后,他拒绝接触曾经的部下,不闻不问朝政,也不谄媚秦桧。
这做法似乎向赵构表明自己无半点政治野心。
赵构从此不再怀疑韩世忠,不再处置投递怀疑奏章。
韩世忠得以体面地活了下来,这份幸运是他早年努力的结果,也是因为岳飞的“拔刀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