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西汉的灭亡,在中国历史上显得颇为独特:宛如历史学界对夏朝第一代君主是大禹还是启存在争议一样,西汉的末代皇帝到底是汉平帝还是刘婴,也存在着激烈的争议。
而这一奇特现象的出现,完全是由于王莽的操纵。
而王莽的新莽王朝的建立历程,可以被视为偶然中的必然现象。
1、外戚权力的膨胀
早在汉高帝刘邦在世时,他就担忧刘家天下不能长治久安,于是分封刘家子弟为诸侯王。
当代人提起分封制,常受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影响,认为秦以后的分封制是落后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典型的例子在刘邦去世后显现出来。
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握西汉大权,西汉进入了第一轮外戚掌权的时期。
然而吕后去世后,吕家人立刻退出历史舞台:吕后去世后,西汉的功臣集团对吕家进行了清洗,而其中也有刘家诸侯王们的助力。
汉文帝刘恒得以继位,也是在这一背景下。
汉文帝刘恒同样清楚功臣集团对君主权力的隐患,因此通过一系列手段,分化瓦解了功臣集团的影响力。
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走向。
作为一个朝廷,要想正常运转,需要大量的官僚。
在汉高帝时代,与汉高帝一同打天下的是功臣集团们。
在吕后时代,功臣集团们设想推行的是世卿世禄的格局:皇帝世袭罔替,功臣集团的后代们也代代掌权。
然而随着汉文帝瓦解了功臣集团,朝廷中出现了大量权力真空。
在这一背景下,西汉帝王们只能大量依靠外戚。
2、外戚权力的进一步集中
虽然汉文帝时代开始重用外戚,但只要新皇帝亲政,前朝的外戚力量就会迅速退出历史舞台。
提到外戚,令人想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如果人才得不到发掘和培养,也会默默无闻。
比如汉武帝时代有名的将领卫青和霍去病,其实都有外戚背景。
不可否认,卫青和霍去病确实有才干。
但如果他们不是因为外戚身份出现在汉武帝的视野里,可能会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
这一切在汉武帝之后发生了变化。
汉武帝在位期间,西汉诸侯王的势力被彻底瓦解,西汉皇帝的权力指数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同时,一个严重的问题也出现了:一旦朝廷出现权臣,皇帝想要夺权变得极为困难。
所以汉武帝去世后,汉昭帝在位期间,大权长期掌握在辅政大臣霍光手里。
汉昭帝去世后,霍光亲自操办了汉废帝、汉宣帝两任皇帝的登基。
直到霍光去世后,汉宣帝才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
然而,后汉武帝时代的权力结构并未得到彻底改善:即西汉的外戚依然是潜在隐患。
3、王政君的长寿
王莽能够创建新莽王朝,有其偶然性因素。
王莽的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母亲。
所以按照西汉的惯例,王家自然要在汉元帝、汉成帝这两朝掌握权力。
如果按惯例,太后去世后,她的家族也会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这一惯例在汉成帝时代失效:汉成帝早逝,王政君却依旧健在。
不过,汉成帝临终前并没有子嗣。
所以最终,汉成帝的侄儿继承皇位,这便是汉哀帝。
汉哀帝登基后,对王家掌权当然不满,于是开始着手清洗王家人。
然而,清洗朝中不需要的势力也需要手段。
此时,王家经过两代人的经营,怎能轻易被汉哀帝摆平?所以汉哀帝开始打压已身居高位的王莽,而王莽也趁势利用这种打压来提升自己的声望。
汉哀帝寿命并不长,很快去世了。
权力依旧掌握在王家手中。
王家基于汉哀帝时期的经验,认为再拥立皇帝时,应筛选易于控制的。
所以他们从西汉宗室中选了个小孩做皇帝,这便是汉平帝。
与此同时,王莽清洗了其他外戚势力,包括汉成帝和汉哀帝时期的外戚。
随后,王莽继续通过各种手段炒作,让自身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让王政君有所忧虑,但此时王莽权倾朝野,王政君也无可奈何。
而汉平帝也在此时突然去世。
后世一直传言是被王莽所害。
接下来王莽的操作,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4、假皇帝的出现?
其实早在汉哀帝在位期间,就有舆论称西汉气数已尽。
这一点居然得到了汉哀帝的承认,甚至汉哀帝一度打算禅位给自己的男宠董贤。
这种舆论在汉哀帝后继续发酵。
这为王莽称帝扫清了一切障碍。
所以汉平帝去世后,王莽册立刘婴为接班人——需要说明的是,王莽没有让刘婴称帝,而是以太子身份存在,而自己则自称“假皇帝”:代行皇帝职权。
按照王莽当时的说法,是将来会让刘婴做皇帝,但在此之前,他需要摄政,代行皇帝职权。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魔幻现象发生了:应该称帝的刘婴没有皇帝尊号,王莽不是皇帝,却代行了皇帝职权,还自称假皇帝。
当然,王莽的假皇帝只是个过渡称号。
不久后,王莽宣布顺应民意,接受刘家禅位,建立了新的朝代:新。
5、结语
王莽能称帝,完全是偶然现象:一方面在于他擅长炒作、打造人设和伪装。
但另一方面,也和王政君的长寿有关。
因为王政君的长寿,为王家弄权赢得了时间窗口。
当然,这也是一种必然现象:西汉从汉武帝之后,其权力结构注定了会出现外戚弄权。
尽管多年后刘秀推翻新莽王朝,复兴汉朝,但东汉的外戚问题依旧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