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30
血常规检测是临床最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但当遇到脂血样本时,检测结果可能会出现严重偏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度和重度脂血可导致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检测结果显著偏高,而白细胞计数(WBC)则可能偏低。
脂血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主要源于其对光学检测方法的干扰。目前大多数血液分析仪采用比色法测定血红蛋白,当血液中存在大量脂质时,会导致血浆浊度增加,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脂血还可能影响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研究发现,当乳糜颗粒的大小在7-9fL范围内时,仪器可能会将其误认为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升高。
面对脂血样本,传统的处理方法是血浆置换法。具体操作是将样本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5分钟,然后使用定量加样器缓慢取出上层血浆,加入等量生理盐水进行置换,通常需要进行2次置换。然而,这种方法操作繁琐,且容易出现人为误差。
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检验科开发了一种更为简便的公式校正法。该方法首先将脂血样本上机检测,记录HGB校正前、HCT校正前等参数,然后将样本低速离心(离心力310-550g)2-3分钟,轻轻取出并吸出脂血浆。接着,对脂血浆进行全血细胞计数(CBC),检测出其中的HGB浓度(HGB脂血血浆)。最后,利用以下公式进行校正:
HGB校正值 = HGB校正前 - HGB脂血血浆 × (1 - HCT校正前)
MCH校正值 = HGB校正值 / RBC校正前
MCHC校正值 = HGB校正值 / HCT校正前
这种方法不仅操作简便,而且校正后的结果与真实值非常接近。研究显示,使用该公式对102份脂血样本进行校正后,其相关性良好。
除了处理已出现的脂血样本,预防脂血的出现同样重要。北京老年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刘宏建议,日常生活中应遵循“两少一多”的原则:少脂肪、少精细淀粉和糖、多纤维。具体来说,每天烹调油的用量不应超过30g,肉类应以鱼类和贝类为主,奶类选择低脂或脱脂产品。此外,保持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也有助于预防高脂血症。
对于高危人群,如45岁以上、肥胖、有高脂血症家族史、经常参加应酬或精神高度紧张的人,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脂检查。只有医患双方共同关注,才能有效预防和处理脂血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