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1
根据文献资料, 中医用于解酒的中药不过寥寥几种,如葛花和枳椇子。
但中医的解酒并非仅仅依靠这些“解酒药”,而是通过辨证论治,针对因饮酒过量而损伤脏腑的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最终确定方药。
如此的疗法有着比单纯使用解酒药更显著的效果 ,特别是对于治疗长期过量饮酒所致的慢性中毒病症而言,有其独特的好处。
在《内经》中,早已探讨饮酒引发的相关疾病及其治疗。
例如,在《素问•风能论》中提到:
有病解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岐伯回答:病名曰酒风。
帝询问:该如何治疗?
岐伯则建议:以泽泻、白术和鹿衔草三种药物合剂后再服用。
此处的“酒风”可理解为因饮酒过量、酒热伤脾而招致的风邪,让人多汗的病症。
其治疗使用泽泻饮,即泽泻、白术、鹿衔草三种药材,方中并不包含单纯的“解酒药”,但能够有效治疗酒热。
这其中的奥妙在于,苦温的白术有助于健脾燥湿并止汗,甘淡的泽泻则清理湿热,甘苦温的鹿衔草可以补虚益肾,祛风湿。
三者配合,共同发挥健脾利湿、清热祛风的功效。
2
谈及解酒的方法,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所创的解酲法。
“解酲”是指解除酒毒的作用 ,该法特别针对酒毒损伤脏腑的病因病机而制定。
其经典方剂是葛花解酲汤。
李东垣在他的名著《脾胃论》中提到: 葛花解酲汤适应于饮酒过度所致的呕吐、痰逆、心烦、胸闷、手脚发抖、食欲不振以及小便不利等症状。
其药物组成包括青皮、白术、橘红、人参、茯苓、猪苓、泽泻、干姜、神曲、木香、白豆蔻、葛花、砂仁。
尽管处方药物较多,但其中只用了葛花这单一的解酒药,由此可见解酲法并不只是单纯的解酒,而是通过配伍综合使用行气、利水、补虚、和胃、醒脾等方法,调整脏腑机能,达成解酲效果。
3
在解酒理论方面,张景岳的论述尤为深刻。
他在《景岳全书》中指出:凡是因饮酒导致的伤害,多需要通过除湿利水来治疗。
如果伤气,要适量使用人参。
然而,其症状分为三类,不能不进行辨别。
首先是因为酒湿伤脾,导致痰逆呕吐、胸闷、食欲不振者 ,宜选用葛花解酲汤、胃苓汤、五苓散等。
其次,若因酒质伤脏,导致持续性泄泻,力气较强者可用五苓散、胃苓汤来除湿止泻;若因湿生寒而导致阴虚,损害命门气者,则必须使用胃关煎、五德丸、九气丹等药物。
他明确指出治疗因饮酒所致的病症,恰如饮酒过量易生邪气的机理,采取除湿利水的方法,并根据兼证的不同选用不同方药,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在临床实践中,针对长期饮酒造成的慢性中毒问题,例如酒精性肝硬化,通过辨证论治结合解酒法的治疗,确实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饮品,酒的历史悠久,且在医疗保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过量饮酒可能导致诸多疾病,中医药对此具备独到的疗效,待深入开发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