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金属丝掐出来的非遗技艺——掐丝珐琅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一种集绘画、冶金、铸造、雕錾、锤胎、镀金等多种工艺于一体的特种工艺品。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

掐丝珐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据信,这项工艺是在元代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的。北京故宫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珐琅器收藏机构,通过对从元代到民国的器物进行类型学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掐丝珐琅在中国的发展脉络。

元代的掐丝珐琅制品十分罕见,几乎全部收藏于两岸故宫。这些早期作品多以缠枝莲为主题纹饰,虽然工艺和纹样最初来自西亚,但整体设计已经完全内化为中华样式。这一时期器物的最大特点在于珐琅的质地,很多釉色具有水晶般的透明感,尤其是葡萄紫、草绿、绛黄等颜色,为后代所未见。

到了明清时期,掐丝珐琅技艺达到了新的高度。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景泰蓝长期在宫廷监管下制作,成为“燕京八绝”之一。这一时期的作品造型端庄厚重,色釉宛如宝石般的晶莹深沉,纹饰粗犷饱满,色彩对比强烈,镀金明亮金灿。

然而,掐丝珐琅的真正魅力不仅在于其华丽的外表,更在于其复杂的制作工艺。一件精美的掐丝珐琅器需要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和镀金等多个步骤才能完成。其中,掐丝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工匠需要用镊子将压扁的细铜丝掐、掰成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然后使用白芨或焊剂将之粘附在铜胎上,再通过高温焙烧使铜丝花纹牢牢地焊接在铜胎上。

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也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掐丝珐琅的制作方法源自西亚,但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它既保留了西方珐琅工艺的精细,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趣,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掐丝珐琅也经历了从宫廷艺术到民间工艺的转变。19世纪,这项技艺开始流入民间,并逐渐扩散至全国各地,成为重要的手工业。虽然由于工艺繁琐、成本高昂,各地掐丝珐琅一度面临衰微,但在1949年之后,得益于国家的保护扶持政策,这项古老技艺得以恢复和发展。

今天,掐丝珐琅已经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张同禄被誉为“景泰蓝一代宗师”、“中国景泰蓝第一人”。他的作品《座龙花薰》在2006年以1100万人民币成交,创下了当代景泰蓝拍卖的最高价纪录。

掐丝珐琅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部工艺史,更是一部文化交流史。它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智慧与魅力。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掐丝珐琅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符号,将继续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