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百年武康大楼:那些你不知道的居民故事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武康大楼,这座矗立在上海徐汇区淮海中路的八层建筑,见证了上海近百年来的风云变幻。从1924年建成至今,它不仅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城市发展史。

武康大楼初建时吸引外国精英入住

1924年,万国储蓄会出资组建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在淮海中路与武康路交汇处的30°角地块上,建起了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宏伟建筑。匈牙利籍设计师邬达克巧妙利用地形,将大楼设计成一艘启航的巨轮,成为上海最早的现代化高层公寓之一。

在那个年代,武康大楼是上层侨民的聚集地。根据1937年的记录,居住在这里的有嘉第火油物业公司的销售总代理、美亚保险公司上海办事处的经理、西门子上海公司经理等一大批洋行、外商的高级职员。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为武康大楼注入了多元文化的气息。

战争年代武康大楼见证历史变迁

然而,好景不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居住在这里的英、美、法侨民或被关入集中营,或被遣送出境。到1945年,武康大楼的入住率只剩下三分之一,昔日的繁华景象不复存在。

战后,武康大楼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变。1946年,上海市政府责令万国储蓄会破产清理,武康大楼被政府收购。1953年,它被更名为“武康大楼”,并被划拨给徐汇区房管局管理,成为安置“南下军队干部和一些企事业单位行政人员”的公房。

文化名人相继入住为武康大楼添传奇色彩

上世纪50年代后,武康大楼迎来了新的住客——一批文艺界名流。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郑君里等著名演员相继入住,为这栋建筑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1935年,编剧夏衍和导演许幸之曾来到武康大楼,邀请王人美出演《风云儿女》的女一号。影片的拍摄异常艰苦,武康大楼的咖啡厅就成了剧组修改剧本、切磋表演的场所。正是在这栋大楼里,诞生了后来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

文革时期武康大楼遭遇不幸历史

然而,武康大楼的命运再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起伏。文革期间,武康大楼一度被称为“上海跳水池”。由于文艺界成为重灾区,一些不堪忍受精神迫害的居民选择从这里跳楼自杀。据统计,文革期间从武康大楼跳楼自杀的有10人,只有一人幸免于难。

改革开放后武康大楼焕发新生

改革开放后,武康大楼逐渐恢复了生机。部分单位流入房地产市场,一些住户决定购入产权并出售或出租。2019年,上海对武康大楼进行全面修缮,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的武康大楼,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城市发展史。从最初的上层侨民聚集地,到战后的政府公房,再到如今的文化地标,武康大楼见证了上海近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它的故事,正是上海这座城市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精神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