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首气势磅礴的五言绝句,是周恩来1917年赴日本留学前夕所作。诗中不仅展现了他宽广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更折射出一位青年革命家在动荡年代中的家国情怀和个人抱负。
1917年,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混乱时期。年轻的周恩来,面对国家的积贫积弱和社会的动荡不安,毅然决定东渡扶桑,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这首诗中,他以“大江歌罢掉头东”开篇,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告别故土、远赴异国的决心。接着,他以“邃密群科济世穷”直抒胸臆,表明自己求学的目的在于拯救国家危亡。最后两句使用张僧繇画龙和鲁仲连蹈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愿如巨龙一样腾飞,为祖国和人民创造一番伟业的决心,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
这首诗不仅是周恩来个人理想的写照,更是他一生奋斗的缩影。从1910年模拟陆游创作《示儿》诗,表达对民族独立和富强的热切期盼,到1914年《春日偶成》中痛斥天下纷乱、战争残酷,再到1919年《死人的享福》中对底层人民深切关怀的流露,周恩来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诗词,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近现代史的波澜壮阔。
周恩来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上,更体现在他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中。在《生别死离》一诗中,他写道:“ 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便永别了又算什么? ”这首诗不仅歌颂了亡友黄爱的救国壮举,更是周恩来自己人生信念的写照。正是这种为国为民的牺牲精神,支撑着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守信仰,鞠躬尽瘁。
周恩来诗词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们不仅记录了一个伟人的心路历程,更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变迁。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周恩来诗词中的主题始终围绕着救亡图存、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这些诗词,如同一幅幅历史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一位革命家的赤子之心。
今天,当我们重读周恩来诗词,不仅能够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人格魅力,更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周恩来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这,或许就是“这盛世,如你所愿”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