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这座始建于唐代的佛教圣地,不仅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更是泉州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作为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开元寺的宏大规模和高规格建筑形制彰显了当时刺桐港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非凡政治地位和经济文化实力。
步入大雄宝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供奉的五方佛。这五尊高达6米的佛像分别是中央的毗卢遮那佛、东方的阿閦佛、南方的宝生佛、西方的阿弥陀佛和北方的成就佛。与一般禅宗供奉的佛像不同,这五方佛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祇,体现了开元寺在中国南方唯一供奉密宗五方佛的独特地位。
大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部两排石柱和梁架接合处的斗栱,雕刻成二十四尊飞天乐伎。这些飞天形象源自佛经所述的神鸟“迦陵频伽”,人身上长着羽翅和鸟腿,手中或执管弦丝竹乐器,或捧文房四宝,既承担支撑梁架的结构作用,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种将建筑结构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的设计,在中国木构建筑中极为罕见,充分体现了10-14世纪泉州因多元文化汇聚而形成的开放包容精神。
大雄宝殿内近百根石柱造型多样,有四方形、六棱形,还有海棠柱、蟠龙柱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廊的两根十六角形青石柱,雕刻有印度古代神话故事,是明代重建时从废圯的印度教寺庙遗物移来的。这些石柱不仅展示了精湛的雕刻技艺,更见证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对外交流历史。
开元寺的多元文化特色不仅体现在建筑和雕塑上,还反映在日常宗教活动中。每年举行的20多场大型法会,如元宵节、浴佛节、佛诞日等,吸引了众多信众参与,延续了泉州悠久的宗教传统和民间信俗。
作为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馆”的一方缩影,开元寺保存至今的珍贵遗迹成为宋元泉州辉煌“海丝”历史与中外宗教文化频繁交流的历史见证。它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更是泉州开放包容精神的生动体现。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汪勃所言:“开元寺大雄宝殿的中心及其中轴线,是泉州城的规划原点和精神之轴。”
在时光中沉淀了一千多年的开元寺,不仅见证了泉州的历史变迁,更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和精神象征。它以独特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向世人诉说着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过往,也彰显着这座城市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