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食用油被检出塑化剂,常吃易致癌?提醒:4种油,应尽早拉黑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食用油中检出塑化剂,这一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公众关注。近年来,多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抽检中发现多起食用油邻苯二甲酸酯(简称“邻苯”)超标事件。邻苯作为一类广泛使用的塑化剂,在塑料中普遍存在,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潜在危害。

塑化剂在食用油中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油料本身可能在种植过程中受到污染;二是在生产、运输、包装等环节,若使用含有塑化剂材质的塑料制品,也容易造成邻苯的迁移。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厉曙光教授曾带领科研小组对市场上的塑料桶装食用油进行检测,发现几乎所有品牌的样品中都含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相比之下,未使用塑料容器盛装的散装豆油和固体起酥油中,几乎不含塑化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食用油中塑化剂的含量可能存在差异。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在ScienceDirect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中,针对九种不同食用油(包括橄榄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茶籽油、玉米油、大豆油、向日葵油和混合油)检测了七种主要邻苯二甲酸酯的浓度。结果显示,九种食用油中各自的总平均邻苯二甲酸酯浓度存在显著差异,从0.72 mg/kg到6.01 mg/kg不等。

为了降低摄入塑化剂的风险,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优先选择玻璃瓶包装的食用油,或者购买后将食用油换到玻璃容器中储存。

  2. 注意食用油的储存条件,避免高温环境,因为高温会加速塑化剂的迁移。

  3. 尽量购买知名品牌的产品,这些企业通常对生产过程有更严格的管控。

  4. 减少食用油的使用量,多采用蒸、煮等烹饪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塑化剂的摄入,也有利于健康。

  5. 多样化食用油的种类,不要长期只食用一种油,以分散风险。

  6. 注意食用油的保质期,过期的食用油不仅可能含有更多的塑化剂,还可能产生其他有害物质。

面对这一食品安全问题,相关部门也应采取积极措施。国家强制性标准《GB 8955-2016 食用植物油及其制品生产卫生规范》明确规定:“与食用植物油及其制品直接接触的包装容器及相关包装材料不应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市场监管总局也发布了《关于食品中“塑化剂”污染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对油脂类食品中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最大残留量做出了具体规定。

然而,仅仅依靠标准和规定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日常监管和抽检力度。同时,应鼓励企业采用更安全的包装材料和生产工艺,从根本上减少塑化剂的使用。只有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保障食用油的安全,让公众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