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在我国的众多美味中,有一种美食得到了南北方人民的一致赞誉,那就是火锅。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火锅的那些事儿。
01
老北京涮羊肉
提到火锅,北京肯定是避不开的。
在北京,通常称之为涮羊肉或涮锅子。
因为在北京的火锅中,羊肉无疑是主角,“肥牛火锅”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兴起。
北京人吃涮羊肉,讲究羊肉就是羊肉,不能和牛肉混在一起涮,据说是因为牛羊肉腥膻味不同,混在一起会“串味”。
涮锅子的汤底大多是清水,加一些葱姜、口蘑、冬菇,吃的是羊肉本来的鲜味。
当然,也有些人会加点海米或小螃蟹干,吃起来带些海鲜的味道。
在过去,一些讲究的食客会先点一碟卤鸡冻,这鸡冻肉少冻多,喝完酒后把剩下的冻放进锅里,再来涮羊肉。
对于羊肉的讲究,《唐鲁孙谈吃》中写道: “饭馆的羊肉片,都是张家口外的大尾巴肥羊。”
据说这些大尾巴羊在炎热的夏天会赶到口外刺儿山避暑,山上水草丰茂,羊在这里吃得膘肥体壮,回北平的路上经过几处清泉,喝了这些泉水后,腥膻味全退。
北京人吃涮羊肉,和潮汕人吃牛肉火锅有点相似,羊肉按部位细分,有十几种不同的叫法。
比如,肋肉叫“黄瓜条”,上腹肉叫“上脑”,下腹肉叫“下脑”,后腿肉叫“磨裆”,还有“三叉儿”、“肚条”、“软里脊”等等。
涮完了肉,一般会来点白菜、豆腐、粉丝,最后煮一锅杂面,再来两个芝麻烧饼,这才是圆满。
关于老北京涮羊肉的起源,有一个传说: 元太祖忽必烈打仗时,因为煮羊肉时敌军来袭,厨子灵机一动把羊肉切成薄片,很快煮熟。
忽必烈吃了后带兵出击大获全胜,后来宫廷宴请时也让厨子如此烹饪,文武百官都觉得美味,这做法便流传开来。
不过,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三卷中,对当时的主要饮食有详细记述。
如炙羊心、炙羊腰、攒羊头、熬羊胸子、羊肚羹、羊头脍等羊肉料理,但没有“羊肉切片涮熟”这种方式。
反而在南宋理宗时期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拨霞供”一则中有类似涮肉的吃法:作者在拜访武夷山隐士止止师时,抓到一只野兔,没有厨师的情况下,止止师建议将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和椒腌过,再用风炉烧水,待水开以后用筷子夹肉入锅涮着吃。
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的一座辽代初期墓葬壁画中,画的三个契丹人围锅而坐,其中一人用筷子涮食物,锅前有装调料的盘子,桌上有装肉的容器,这和如今的涮肉“基本配置”非常相似了。
在《旧都百话》中记载: “羊肉锅子,是冬季最普通的美味,须到羊肉馆享用。”
这种吃法,源自北方游牧遗风,并经过研究改进,形成了特别风味。
可能有些人便根据这一段话,将涮羊肉理解为蒙古人所创吧?
02
川渝火锅
除了北京的涮羊肉,另一种在全国各地广受欢迎的火锅,当属川渝火锅了。
川渝火锅,以辣为特别,没有辣味就失去了灵魂。
成都的火锅多用清油即菜籽油为底,配以花椒、麻椒等香料提味。
涮好的食物蘸上香油碟,一口下去,非常享受。
重庆火锅虽然看起来和成都的相似,实际仍有较大区别。
重庆火锅通常用牛油为锅底,最具特色的是“九宫格”锅。
初次尝试时,以为九个格子对应九种不同味道,实际格子间是相通的。
当地朋友说,以前这种火锅是为散客准备的,每桌能容纳四人,各人面前的两个格子属于自己,避免互相夹菜。
若能接受内脏,重庆火锅必试的有毛肚和鸭肠,放进锅里,七上八下,咬在嘴里嘎吱嘎吱,非常美味。
03
广东火锅
广东也是一个吃货聚集地,广东的火锅,首推潮汕牛肉锅。
潮汕火锅的汤底通常用牛大骨熬成,端上来后先盛一碗,热气腾腾的浓汤能立刻勾起食欲。
没吃过潮汕火锅之前,总觉得牛肉只有“肥牛”一种,现在, 什么匙仁、匙柄、吊龙、三花趾、五花趾、胸口朥等等,再来两颗Q弹的牛肉丸,超级满足。
对了,潮汕牛肉锅的蘸料一定要配沙茶酱。
同样在广东的火锅,打边炉则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风格。
对打边炉的最初记忆,是在《无间道2》中,5位黑道大佬围着一个“炭火砂锅”涮菜,气氛十分紧张。
打边炉的汤底通常用猪骨、鸡架、海鲜熬制,味道浓郁鲜美,菜多以海鲜为主,如虾、蟹、花甲等。
有一种特别有趣的涮菜叫“脆肉皖”,是在草鱼长到3斤时开始喂食蚕豆,养到6至7斤时捕捞,将鱼切片后涮入火锅,口感脆嫩。
顺德鱼生闻名遐迩,顺德的粥底火锅也是一绝。
顾名思义, 粥底火锅是用香米熬成,锅底特别粘稠,食材入锅后迅速被包裹上一层“米浆”。
这种温润的包裹,使食材得以保持本身的鲜美、肉质嫩滑。
04
海南椰子鸡火锅
广东往南就是海南。
椰子与文昌鸡的结合,成就了椰子鸡火锅 (尽管海南椰子鸡火锅的发源地在深圳)。
新鲜椰子打开,取其清香甜美的椰子水作汤底,椰子肉切成长条,与切块的文昌鸡一同下锅煮。
待鸡肉煮熟,先盛一碗汤,既有鸡肉的香浓,又带椰子的清香,然后夹块鸡肉,蘸上小青桔、酱油和沙姜末调料,鸡肉鲜美可口。
05
贵州火锅
去贵州,如果没吃酸汤鱼火锅,就等于白去了。
酸汤鱼火锅的味道难以用几个词来形容,因为它太复杂了,需要亲自尝试才能领会。
这种复杂又奇妙的味道,源自酸汤汤底中的各种少数民族调料,如毛辣果、香茅草、折耳根、薄荷、木姜子油等。
现杀的鱼切片,酸汤一煮,特别入味,咬一口鱼肉,酸、辣、鲜、香四味俱全。
黔东南的牛瘪火锅,可能是“暗黑火锅”中的佼佼者。
牛瘪是牛胃部取出的半消化食物。
牛是反刍动物,吃进肚子的草会反刍到嘴里再嚼,来提高消化效率。
这种半消化胃内容物作为汤底,再加上多种辣椒、麻椒等调料,放上酸萝卜,便成了牛瘪火锅。
煮出来的肉初尝有点苦,但随后能品出一丝草木的香气,回味无穷。
另一种 能在“暗黑火锅”排行榜上榜的,可能要属云南的菌子火锅。
但这种“暗黑”并非因为味道,而是因为——如果没有完全煮熟,可能会中毒导致“见小人”。
所以在云南菌子季,许多做菌子的饭店都有规矩,菌子下锅不发筷子,只等完全熟后才发。
云南保山的火瓢牛肉火锅,锅形如瓢,汤底用牛大骨配麻椒、辣椒熬制,牛肉只用高山黄牛。
这种牛在高处放牧,喝山泉水,肉质特别好。
牛肉在浓汤中一煮,配上米饭,十分美味。
东北的酸菜白肉火锅 ,丽江的腊排骨火锅等等, 中国到底有多少种火锅,哪种最好吃,可能永远没有答案。
人们因为生活的地方和口味不同,各有选择,但热热闹闹的氛围,足以弥合所有分歧。
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两顿。
如果您有关于饮食方面想了解或者希望得到分析解答的问题, 请留言告诉我们。
最后提醒大家要均衡饮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