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高反?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高原反应,这个困扰着无数旅行者和登山爱好者的难题,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有效预防?让我们从高原反应的生理机制出发,探讨科学的预防方法。

高原反应,又称高原病或高山病,是人体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其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为前额和双颞部跳痛,夜间或早晨起床时疼痛加重。

高原反应的形成与人体的生理适应过程密切相关。当人体进入高原环境时,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首先是呼吸系统的调整,低氧分压刺激位于主动脉弓和颈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引发呼吸加深加快。其次是泌尿系统的调节,由于过度通气导致氢离子浓度下降,刺激肾脏对“呼吸性碱中毒”的代偿,减少氢离子分泌,增加碳酸氢根排出,维持血浆和脑脊液的pH值。此外,血液系统也会发生变化,红细胞浓度和血红蛋白浓度增加,以增强血液携带氧的能力。

基于这些生理机制,预防高原反应的关键原则是:给身体足够的时间去适应高原环境。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逐步升高:避免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建议每上升1000米停留1-2天进行适应。

  2. 适量运动:避免剧烈运动,但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3. 充足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有助于身体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

  4. 合理饮食: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5. 适度吸氧:在必要时可以使用便携式氧气瓶,但要避免过度依赖。

  6. 药物预防:在医生指导下,可以使用乙酰唑胺等药物预防高原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高原反应的发生与个人体质并无必然联系。研究表明,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以及体质等有关。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时,50%~75%的人会出现高原反应,但经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在卓奥友峰科考中,以自己身体为实验对象,开展急进高原人群生理适应性数据采集和调查。他指出:“我们知道高原低压缺氧引发人体一系列生理变化,但是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仍然不清楚。”朱彤院士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高原反应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数据。

总的来说,预防高原反应需要我们遵循科学的方法,给身体足够的时间去适应高原环境。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也至关重要。正如一位高原旅行专家所言:“良好的心态对抵御高原反应至关重要,一些高原反应症状可能是由心理作用而引起的,恐惧心理会明显增大高原反应出现的概率。”

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和积极的心态,我们完全可以享受高原旅行的乐趣,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让我们以更科学、更从容的态度,拥抱高原的壮美景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