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腹泻一个月,吹冷风都会拉肚子,平胃散建奇功!

发布时间:2024-09-15

1

今天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讲述的是罗大伦的一位朋友,他向罗大伦倾诉,自己腹泻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尝试了西药却毫无成效,甚至黄连素也没有效果。

几乎每一天都要去厕所几次,虽然每次倾泻后会感觉轻松,但由于腹泻,不敢出远门。

起初是觉得肚子疼,一疼就要上厕所。

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朋友即使稍微多吃一点或者被冷风一吹,都能引发腹泻,甚至能观察到食物没有消化完全,慢慢地食量减少,体重也随之下降。

罗大伦听后,觉得这情况与寒热错杂的腹泻症状相似,但观察朋友面色苍白且腹部较大,心中推测他可能是脾虚。

他问朋友一个问题:

平时是否能听到肚子里面水流动的声音?

朋友证实了他的猜测,肚子里经常发出声响,有时候是气的声音,有时候是水的声音。

再来看舌象,明显显示其脾虚湿盛:舌苔厚满,舌体肿大,边缘有齿痕,舌面充满水分。

仔细观察发现舌质并不红,而是淡白色。

这种情况相当具有代表性,因此他判断这位朋友是脾虚导致脾土无法有效控制水湿,反而加重了脾虚的症状,结果是出现了腹泻,仿佛大坝已经无法遏制水的泛滥。

于是,罗大伦建议朋友去买一种中成药,名称叫平胃散,试着服用两天。

没想到,第二天朋友反馈,仅仅一天,其腹泻便奇迹般停止了!

接着再服用几天平胃散,罗大伦又让他改用参苓白术丸,以增强对脾的滋补效果,持续一个多月的腹泻问题竟然就这样好了。

这种恢复速度超出了罗大伦的预期,这种情况在实践中很多中医医生都曾经历,许多中医在使用平胃散方面颇有造诣。

2

现代人的湿气普遍较重,这是我在研究舌象时发现的。

读博士期间,我电脑里存有数千张舌象图,随时查看这些舌象。

某天我忽然发现,几乎一半的舌象水湿特重,这让我产生了疑惑。

从古代医案中来看,水湿的比例并不是这样高,这究竟是为何呢?

我认为,这可能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有关系。

1. 现代人偏爱冷饮

无论冬夏,如今大家都习惯喝冷饮,就算在寒冷天气,超市里冰柜里的饮料依然特别多。

在古代,想喝冷饮需要挖深地窖储冰,几乎只有皇帝有条件享用。

这种过于冰凉的饮料进入体内伤害脾阳,造成阳气受损,而阳气是控制水湿的力量,结果便使湿气控制失效。

例如,喝冰啤酒的男性,常常因此出现慢性腹泻,只要吃一点冷食便腹泻,实质上是脾肾阳虚所致。

2. 现代人常待空调环境

中医学强调天人相应,身体应随季节变化而调整。

夏天本应是温暖的,皮肤毛孔开放,肺气丰富,能排出体内津液。

而在夏天吹空调后,汗液无法排出,此时肺部阳气受损,肺主水,也就不能很好地处理水分,造成湿气滞留。

3. 现代人运动机会不足

运动是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活动,且出汗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

相对而言,现代人尤其是孩子,因作业繁重,大部分时间待在室内,缺少体育锻炼,久而久之这对湿气排出极为不利。

因此,鼓励孩子多参与户外运动显得至关重要。

倘若身体确实被湿气困扰,可考虑使用药物调理。

比如《伤寒论》中提到的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等许多祛湿方,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则有很多精彩的方方,因其出自皇家组织编写,制作精致,其中的平胃散便是绝佳的祛湿良方。

平胃散主要用于清除脾胃中的湿气。

3

其成分及服用方法,古人是这样描述的:

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天)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掉白皮)各三斤二两,甘草(经过炒制)三十两。

以上材料为细末。

每次服用二钱,加水一盏,放入姜二片,枣二枚,煎至七分,除去姜、枣,趁热服用,空腹或餐前加一点盐,也可用沸水冲服。

如今这一方子已经制成了中成药,名为平胃丸。

方解:脾部属于太阴湿土,处于中心,主宰运化,其喜燥恐湿。

湿邪滞留中焦,致使脾运乏力,气机受阻,因此表现为腹胀、食少等情况;

而若胃失去和降,则会反应为恶心、呕吐和嗳气。

湿气作为阴邪,性质沉重粘腻,故使得身体沉重,嗜睡。

湿滞于肠道,就会导致腹泻,因此应主要通过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方式治疗,促进气流动以化解湿气。

方中苍术被视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之性,能入中焦燥湿健脾,因此湿气去除后脾运自能恢复。

湿气威胁着气机而气流通则能化湿,故方中厚朴,苦燥芳香,擅长行气除满,同时化湿,协同苍术的作用,助力气机运行以排湿。

此外,陈皮作为佐药,理气和胃,燥湿而醒脾,增强苍术与厚朴的效果。

加上甘草,调和诸药,并能益气健脾。

煎药时加入姜与枣,生姜能够散湿和暖胃,枣有补脾益气的效果,有助甘草培土制水。

姜与枣合用能调和脾胃。

该方剂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作用,主要治疗因水湿滞脾胃引起的脾失运化,湿气共同阻塞,产生的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由于苍术药性过于燥烈,水湿气虚或阴虚者忌服,表现为舌红少苔、口苦口渴或脉数等症状者不可用。

当前一些中成药没有搭配姜枣,大家查看说明书时,如缺失,应在服药时自行加生姜和大枣,熬水调服。

古人配方讲究,因该方为攻邪之方,会配合姜与枣以保护脾胃。

在此思路下应秉持不变。

该方并非保健品,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方可对症使用。

用药时,根据经验,此方见效极快,若一两天内未能见效,应审视用药方向是否正确,必要时需重新评估。

另外,在排除水湿后,还需使用参苓白术丸等药物滋补脾胃,因平胃散祛湿力度强,但滋补效果往往不足。

因此,此方适合脾胃阳虚者,孕妇应忌用。

在此,我分享的是祛湿的一些思考,希望如果你有类似状况,可以寻求附近的医生进行分析。

在水湿的去除上,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大家需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