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哲学系列(7):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有什么问题?

发布时间:2024-08-29

Image

哈贝马斯对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批判,体现了他对现代性问题的深刻洞察。他认为这两种主义都未能充分认识到人类交往的本质,从而限制了我们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批判能力。

实证主义将知识等同于科学,否认了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哈贝马斯指出,实证主义陷入了虚假的“客观主义”,坚信科学对象独立于研究它的认识论框架,宣称科学知识是价值中立的。这种观点忽视了认识的“先验逻辑问题”,即探讨认识可能性的主体条件问题。哈贝马斯认为,实证主义以知识学代替认识论,使认识论陷入了困境,因为它抛弃了认识的“自我反思”。

实用主义则试图通过实践结果的有效性和意义来确定知识的可靠性。皮尔士提出的“有用即真理”的观点,在哈贝马斯看来,仍然局限于自然科学的客观主义理解。他认为,无论是实证主义所获得的科学知识,还是实用主义所获得的有意义的观念,都不能产生规范的、指导人类行为的知识。科学研究可以告诉我们一块面包有多少卡路里,但无法决定我们是否应该吃掉它。人类的行为并非仅仅依据客观知识,还需要考虑动机、目的、情感和意义等主观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哈贝马斯提出了他的交往行为理论。这一理论建立在语言学转向的基础上,综合了弗雷格、胡塞尔和维特根斯坦等人的思想。哈贝马斯认为,基本的沟通行为展现出一种结构,其中包含陈述因素、以言行事因素和语言因素。这三种因素对应于沟通行为的三种有效性要求: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

通过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试图重建黑格尔所谓的伦理总体性观念。他认为,交往行为者承担了一种主体间意义上的“责任”,即必然要卷入一种集体责任。这种责任不是现象学的先验范畴,而是不断再生产的、并被合理化为文化、社会和个性不同领域的观念。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超越了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局限性,因为它认识到人类交往的本质不仅仅是工具性的,还包含了规范性和情感性。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社会现实的方式,使我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保持批判性和反思能力。

然而,哈贝马斯也意识到,仅仅依靠交往和商谈是不足以维持复杂社会的。他承认市场和官僚机构在简化社会关系、提高效率方面的作用。但同时,他也警告说,当这些减压结构开始侵入我们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侵蚀我们彼此进行交往的能力时,问题就会出现。这就是他所说的“生活世界殖民化”。

哈贝马斯的批判和理论构建,为我们理解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他不仅揭示了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局限性,还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可能的出路。通过交往行为理论,我们或许能够重新审视人类交往的本质,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种平衡,既保持批判性和反思能力,又能有效应对复杂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