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在汉语中,“夜猫子”这一表达常用来形容爱熬夜的人,许多人误以为是因为白天懒洋洋的猫在夜晚活跃。
但是在英语中,称为“night owl”的其实是指夜间活动的猫头鹰,而非“night cat”,实际上,中文这个词最初也是用来指代猫头鹰的。
猫头鹰以其夜间捕猎的特性而闻名,但实际上将所有猫头鹰都视为夜猫子并不恰当,因为有些猫头鹰是白天活动的捕猎者。
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的Marc Devokaitis指出,长尾鸮(Surnia ulula)和山鸺鹠(xiū liú)(Glaucidium gnoma)白天也会寻觅食物,尤其是在清晨和黄昏时段活动频繁。
白天精神饱满的长尾鸮和山鸺鹠
此外,Devokaitis提到,气候和食物资源的变化也使得在日间看到雪鸮(Bubo scandiacus)或穴小鸮(Athene cunicularia)变得频繁。
在白雪皑皑的白天,雪鸮依然能清晰捕捉旅鼠。
穴小鸮的目光
当然,一些猫头鹰仍然是典型的夜猫子,像美洲雕鸮(Bubo virginianus)和仓鸮(Tyto alba)。
专家表示,也存在在白天、晚上、黎明和黄昏时段都进行捕猎的情况,因为这些时段猎物比较活跃。
明尼苏达大学猛禽研究中心的兽医Julie Ponder也提到:“猫头鹰并不像其他动物那样严格区分夜行性与昼行性,它们往往在白天和夜晚之间灵活切换。”
美洲雕鸮头顶的两撮羽毛
夜晚带回猎物的仓鸮母亲
这些不同的活动时间,主要与猎物是否可得有关。
山鸺鹠偏好捕食小麻雀等,因而在白天较为活跃。
而长尾鸮则在白天、黎明和黄昏捕猎,针对那些在这些时段出没的小鸟和田鼠。
Devokaitis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猜测,长尾鸮的英文名是“northern hawk owl”,其中“hawk”意指鹰,不禁让人联想它或许是因其祖先像鹰一样倾向于白天行动。“在进化的过程中,猫头鹰曾经也会有白天的活动。”
现代鸺鹠类猫头鹰的头眼眶中完好的巩膜环,表明它们的眼睛对于光线的开放程度相对较小,能够在阳光强烈的正午时也能看清周围景物。
当然,夜猫子们的夜间活动优势显而易见。
猫头鹰拥有优异的视力和听觉,使得它们在夜晚捕猎时表现出色。
暗夜为它们提供了掩护,使得捕猎者可以顺利接近猎物,同时,猫头鹰的羽毛在飞行时几乎无声无息。
再者,许多啮齿动物在夜间活动,因此夜行的猫头鹰便选择了在此时享用美味晚餐。
无论猫头鹰属于夜行型还是日行型,Ponder认为它们能够繁衍生息的原因在于鸟类具备极强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日间在树梢安坐的横斑林鸮
意外的是,我找到自己熬夜成夜猫子的理由:白天睡觉便是我的适应力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