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香积寺之战是安史之乱期间唐军获取的重要胜利之一
,此战不仅对关中地区的燕军予以了毁灭性打击,也使得唐军收复了失守一年多的首都长安。
战斗中,
李嗣业部陌刀兵的拼死抵抗及回纥骑兵的强势表现
,尤为后人称道。
那么,这场决定唐朝命运的关键战役中,参战双方究竟有哪些军队,它们之前又有何辉煌战绩?
屡遭重创的河西、陇右、朔方三镇精锐
唐朝在陇右、河西和朔方三镇的军队堪称整个唐朝军队的精华。
《旧唐书·地理志》记录天宝年间,河西节度使辖下有士兵73000人,战马19400匹;朔方节度使有士兵64700人,战马14300匹;陇右节度使有士兵70000人,战马11600匹。
三镇合计有约二十万名士兵和四万五千匹战马。
作为职业军人,这些士兵常年在西部边境与吐蕃作战,堪称百战老兵。
河西节度使意在统辖河西走廊;陇右节度使管辖陇西地区。
唐玄宗统治中后期,两镇取得了一系列艰难胜利,将前线推进至青海湖-日月山一带。
安史之乱爆发后,河西、陇右的部分精兵在哥舒翰带领下试图在洛阳一带与叛军决战。
然而,由于洛阳失守,唐军被迫在潼关防守。
之后唐军粮尽无援,局势急转直下,精兵也陷入困境。
再到香积寺之战,河西、陇右残部仅存数千至上万人。
朔方节度使辖区包括今日宁夏、内蒙古河套地区、陕西北部及甘肃部分。
朔方军从创立初期主要对突厥汗国作战,后期逐渐转向吐蕃,并与河西、陇右军联合出战石堡城之战。
作为粮食供应线的重要环节,朔方军在开元后期逐步将物资经黄河运输至西北边军。
名将郭子仪率朔方军先后击败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收复山西西南河东地区,并在永丰仓战役中与关中唐军会师。
然而在随后清渠之战中,安守忠率九千燕军骑兵击败了郭子仪麾下的朔方军。
万里赴援的安西、北庭精兵
在西域,唐军设立安西四镇和北庭都护府,辖下共有44000士兵,7700匹战马。
安史之乱初期,唐军并未立即征召这些边军。
但随着局势恶化,唐肃宗再度向安西四镇征兵,安西和北庭两镇先后共派出24000精兵前来救援。
与新兵屡败成老兵的关内行营
“关内行营”由禁军及安史之乱后征募的新兵组成。
唐玄宗时期,中央禁军长期作为仪仗队,战斗力极为低下。
安史之乱后,中央禁军和新兵多次在战斗中溃逃,成为败军。
然而,经历了多次大战幸存下来的关内行营士兵也成长为具有宝贵经验的老兵。
香积寺决战中,关内行营受命防守,表现不俗。
燕军则包括安禄山担任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时的部队,以及突厥、契丹等羁縻部落武装。
尤其是灵宝之战后,燕军吸收了大量的唐军败兵,并在随后不断扩展,成为关中地区的主要对手。
然而,在地方豪强的游击战中,燕军逐步失去控制。
回纥骑兵和中亚雇佣军
燕军的优势在于其骑兵,尤其是突厥及契丹部落的骑兵。
然而,唐军也有回纥骑兵的加入。
回纥大汗派出四千回纥骑兵,极大增强了唐军的战斗力。
此外,还有来自中亚城邦小国的几千雇佣军。
唐军安西、北庭精锐步兵以及回纥骑兵在香积寺决战中展现了强大战斗力,成功击败燕军,甚至陌刀兵在战斗中取得极大优势。
朔方军步兵则主要参与后续追剿,回纥骑兵在战场右翼发挥关键作用。
燕军的步兵和骑兵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劣势,最终导致了失败。
这场战役中,安史之乱期间各路精锐唐军在香积寺战场上激战,唐朝在此胜利后延长了国祚多达一百五十年。
参考文献: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后晋]刘昫著《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宋祁著《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唐]杜佑编著:《通典》卷6,中华书局,1988年。
[北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卷58 ,中华书局,2008年。
[英]杜希德著,丁俊译:《唐代财政》,中西书局,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