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近期连续降雨给大荔县冬枣种植带来了严峻挑战。据当地枣农反映,持续降雨导致枣园积水严重,部分冬枣出现裂果、落果现象。面对这一情况,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成为保障冬枣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首先,排水是当务之急。连续降雨后,应及时清理沟渠,排除积水,防止根系长时间浸泡导致烂根。同时,可采取覆盖地膜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适宜。
其次,加强病害防治至关重要。连续降雨易引发炭疽病等真菌性病害。可选用阿砣等药剂进行防治,同时注意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此外,雨后应及时喷施杀菌剂,预防病害发生。
在施肥管理方面,应根据冬枣生长需求适时调整。雨后土壤养分易流失,可适当增施速效氮肥和磷钾肥,促进冬枣恢复生长。同时,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如硼、锌等,以提高冬枣抗逆性。
值得注意的是,冬枣对环境条件有特定要求。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3-25℃,相对湿度70%-85%。连续降雨可能导致温度偏低、湿度偏高,影响花粉发芽和授粉受精,进而降低坐果率。因此,雨后应及时采取措施调节温湿度,为冬枣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此外,科学的夏剪管理也不容忽视。及时抹芽、疏枝,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果实品质。同时,合理控制树体营养分配,促进花芽分化,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对于新种植的冬枣,一般需要2-3年才能挂果。因此,前期的精心管理尤为重要。要选择适宜的品种,如金丝小枣、冬枣等,同时注意合理密植,为冬枣生长创造良好空间。
大荔冬枣作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已融入75万大荔人民的感情。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引导,以冬枣促发展,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据统计,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已达42万亩,年产量50万吨,产值突破60亿元。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枣农的辛勤付出和科学管理。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大荔县冬枣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科研投入,培育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为枣农提供风险保障;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大荔冬枣的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冬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让这颗“甜蜜的果实”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