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父伊藤博文,被朝鲜人刺杀临死前说了句日语,中国人都懂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1909年10月26日, 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在哈尔滨火车站被朝鲜独立运动人士安重根刺杀。 临终前,伊藤博文用日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许多中国人也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伊藤博文的这句话体现了中日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共通性。正如张宏杰在《简读日本史》中指出的, 中日两国人都以耻感文化著称,爱面子,为人处世讲究含蓄,说话拐弯抹角。 这种文化特征使得伊藤博文的临终遗言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但仍然能让中国人感受到其中的含义。

然而,中日文化在深层次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张宏杰指出,中国人非常重视血缘关系,讲私德,但公德意识差。相比之下,日本人不重视血缘关系,更注重集体主义。这种文化差异在伊藤博文与中国人的交往中也有所体现。

伊藤博文与中国有着复杂的关系。他曾与清朝重臣李鸿章保持长达10年的书信往来,两人之间甚至建立了一定的私人友谊。然而,这种友谊并没有改变伊藤博文推动日本扩张的野心。在甲午战争中,伊藤博文作为日本首相,策划了对中国的战争,并最终迫使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

中日文化差异对两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沈世培在研究中指出,中国文化是“先进自主文化”,而日本文化是“后进学习文化”。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两国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的不同反应。

日本的“学习文化”使它能够迅速吸收西方文明,推动了明治维新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相比之下,中国的“自主文化”使得它在吸收西方文明时更加谨慎和缓慢,延误了近代化的有利时机。

伊藤博文的临终遗言虽然简短,却折射出中日文化共通性与差异的复杂关系。它提醒我们,在理解不同文化时,既要看到表面的相似之处,更要深入探究其内在差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