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 : 文明视野中的新边疆

发布时间:2024-09-18

增訂版後記

《文明終結與世界帝國》出版后,我原本计划整理出版“文明复兴三部曲”的第二部,但应健伟的建议,转而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修订《中國香港》。
修订过程中,工作量不断增加,新增内容达到原书的一倍以上,几乎重写了一本书。
如此繁重的写作是因为香港问题不断促使我思考“帝国—文明”的议题。
自从从香港回到燕园后,我通过开设课程、培养学生、组织学术活动与出版等方式,推动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帝国—文明”研究共同体。
这次修订《中國香港》时,也不由自主地将这些年的新想法写入其中。

因此,我扩充并整合了原有内容,使各章节更为相互呼应。
第一编的前三章试图从文化政治的角度把握香港的“深层次问题”,并将这一问题置于地理大发现以来全球“帝国—文明”秩序互动的历史框架中。
第二编的第四至第六章(是对原书第七至第九章的重组扩充)则用“帝国—文明”的理论范式探讨香港在古今“帝国—文明”体系中的历史命运,例如中国古典天下朝贡体系与英国现代殖民帝国体系的冲突,美苏冷战时期新型世界帝国体系的对抗,以及大陆心脏地带与海洋地带的空间博弈,这些通过香港这个边疆地带勾勒出中国近现代转型的基本框架。
第三编的第七至第九章(原书第六、第十一与第十二章的重组扩充)则从“帝国—文明”的角度生动展现了香港这一新边疆在文明冲突与帝国秩序转型背景下作为能动主体的角色,塑造了香港的“一国两制”。

全书修订完成后,我专门撰写了绪论,以统领全书的理论。
我之所以强调用“帝国—文明”的解释范式理解 中国香港 ,不仅在于批判主权国家/民族国家范式在解释历史和全球问题上的局限性,更在于强调现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现代帝国体系。
西方现代理念的崛起必须与其对非西方世界的殖民帝国体系的建立联系在一起理解。
因此,我们必须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理论话语,从全球不同“帝国—文明”秩序的冲突与融合角度去理解西方的崛起与现代社会的形成。
唯有从“帝国—文明”这一更大、更完整的历史图景和问题意识出发,我们才能看到19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与其全球帝国体系之间的内在关联。
同样,中国的崛起必须以构建新的全球秩序为构想,这无疑会推进中国新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话语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建设。

在本书的增订过程中,除了补充帝国与文明的论述,更关注从“跨文明”的理论视角提出“将边疆(香港)作为方法”。
这种“边疆”不仅推动“中心”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文明与野蛮、中心与边疆在互动过程中产生质变。
为此,本书的副标题也进行了修改,更贴合本书的理论关切。
修订过程也让我回忆起在香港工作的岁月。
那时关于香港的文献和资料非常有限,而近年来则大量涌现。
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匆忙,未能阅读这些新文献,许多新研究未能吸收到书中。
本书采取以史带论的写作方式,尽可能简化复杂理论,因为最好的政治教育即是历史教育。
香港人偏爱报纸上的短文,而不喜长篇大论,然而只有系统性的阅读和思考,才能培养起一个伟大文明应有的深邃博大的精神气质。

最后,我要感谢香港中联办、全国人大常委会港澳基本法委员会、国务院港澳办、中央统战部和香港特区政府相关领导和朋友给予的持续支持;感谢香港和内地的许多朋友在持续讨论中带给我的思考和灵感;感谢侯明、顾瑜的盛情和苏健伟的不断督促,使这些想法最终成文。
特别感谢我的爱人孙酈馨,她经常提醒我再写一本新的香港著作,虽然未能如愿,但如此大规模的增订也算是一本新书了。

【内容简介】

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强世功教授对其名著《中國香港》进行了全新增订,篇幅超过原版一倍,从大航海以来全球“帝国—文明”秩序的互动视角,以史带论,讲述了九七之前香港问题的来龙去脉,展示了香港在港英统治者与华人精英的互动中、香港内部不同势力的较量中、中英两国的博弈中及全球大国竞争、道路选择和秩序重建中的浮沉;更提出“以香港为方法”,充分利用这一文明融合的“新边疆”,不仅解决香港人心回归的迫切现实问题,更思考中国崛起和文明复兴的长远战略问题。

【作者简介】

强世功,法学博士。
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北京大学国家法治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港澳研究院副院长。
2004年至2008年担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调研员。
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法律社会学、政治哲学、宪法和基本法等。
主要著作有《法制与治理》(2003)、《立法者的法理学》(2007)、《中國香港》(2008)、《文明终结与世界帝国》(2021)等。

【目录】

绪论 “新边疆”:以香港为方法 001

一、主权的裂隙:香港的“人心回归”问题 005

二、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香港深层次矛盾的两个面向 008

三、 两种文化政治:“大都会”、“文化沙漠”与“海外游子” 012

四、“勾结式殖民主义”:“去殖民化”的三种路径 016

五、回望帝国与文明:从旧边疆到新边疆 019

六、“跨文明”或“跨帝国”:“以边疆为方法” 023

七、边疆的居间性:“通道”与“联络人”的两面性 028

八、边疆的革命性:“跳板”与自由的两面性 033

九、香港:从“问题”到“方法” 040

第一编 香港的深层秩序 047

第一章 “行政吸纳政治”的反思 049

一、何种“政治”,谁来“吸纳”? 051

二、总督制:帝国宪制的枢纽 056

三、“政治”斗争推动“行政”吸纳 063

四、政治问题行政化:行政主导体制的精髓 069

五、 殖民政治的秘诀:“条约下的精英共治”? 075

六、尾声:殖民统治下的学术与教育 086

第二章 无言的幽怨:中国革命在香港 089

一、“睁眼看世界”的窗口 091

二、“第三空间”:革命网络中的枢纽 096

三、“未完成的革命”:香港左翼运动溯源 104

四、 香港左翼运动的高潮:“六七抗议运动” 110

五、“洗脑赢心”与“麦理浩治港” 117

六、自由与爱国:革命的政治理想主义 130

七、尾声:无言的幽怨 135

第三章 九龙城寨与香港大学 139

一、 海洋世界与海盗 141

二、 竞逐中国未来:争夺中国教育主导权 150

三、文明与野蛮:种族主义与“深度教育” 156

四、旧帝国的黄昏:香港大学的定位 165

五、“花果飘零”:儒家文化与殖民主义 172

六、“回归”:文化中国与政治中国 179

七、尾声:帝国的政治教诲 186

第二编 帝国秩序中的香港 191

第四章 帝国的技艺:海洋帝国的法秩序 193

一、“重新朝向东方”:地理大发现 195

二、定居与游居:两种世界秩序 204

三、 法治与共和:商业帝国的法秩序 211

四、新教革命与资本主义:海洋帝国的崛起 217

五、君主、荣耀与帝国宪制 228

六、“去殖民化的帝国”:撤退时代的帝国重建 239

七、“借来的地点、借来的时间”:香港撤退战略的两难 248

八、尾声:帝国视野中的世界史 255

第五章 在大陆思考海洋:“承认政治”与“革命政治”之间 259

一、“承认政治”与“不平等条约” 262

二、关键经济区与长城地带:“小中国”与“大中国” 271

三、北方与南方:自由人格与民族精神 281

四、“革命政治”:“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 290

五、香港:“经济通道”与“革命跳板” 305

六、尾声:不灭的革命精神 319

第六章 “一国”之谜:中国 vs 帝国 323

一、 “一国两制”的历史源流:“十七条协议” 326

二、“一国多制”的天下体系:清代西藏治理 336

三、从“改土归流”到“十七条协议” 343

四、“十七条协议”的难题:“人民”与“民族” 348

五、“一国”之谜:文化国家与暴力机器 364

六、“一国”之谜:中国 vs 帝国 372

七、尾声:回望中国的大历史 383

第三编 香港宪制秩序转型:主权、民主与回归 389

第七章 主权与基本法:“爱国者治港” 391

一、“九七大限”的“澳门模式”:“香港是我家” 393

二、“ 主权换治权”:马岛之战的香港想象 402

三、“一国两制”的法理逻辑:主权、繁荣与过渡 407

四、“三角凳”与“爱国者治港” 418

五、重建社会契约:齐物平等与协商民主 428

六、“爱国者治港”:基本法的政治灵魂 434

七、尾声:基本法的想象力 446

第八章 帝国落幕:从循序渐进到激进革命 453

一、香港宪制转型:主权与治权的“衔接” 456

二、为“衔接”而斗争:协商与政党政治 464

三、“主权者出场”:基本法中的决断与延迟决断 475

四、“后冷战”:英国战略调整与香港民情变化 484

五、民主的筹码:香港人与内地人的心灵分裂 491

六、“背信弃义”:现代政治的道义基础 498

七、原则冲突与阵线划分:香港的分裂 504

八、“另起炉灶”:最后的较量 510

九、尾声:香港政制转型与“活的基本法” 522

第九章 “一国两制”新篇章:香港民*的政治逻辑 527

一、政制发展的政治逻辑:经济繁荣与政治稳定 530

二、 香港民*三波:工商与基层的利益分配 533

三、香港民*化:政治认同与国家安全 537

四、“民主”与“选主”:民主在中国 543

五、尾声:面向新时代 550

简体初版后记 556

增订版后记 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