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检验解析(常规培养法)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是一种危险的食源性致病菌,曾多次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疫情。2011年,德国爆发的O157:H7疫情导致超过4000人感染,54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欧元。因此,准确、快速地检测出这种细菌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至关重要。

常规培养法是目前检测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的主要方法之一。该方法主要包括增菌、分离、初步生化试验和鉴定等步骤。

增菌是检验的第一步。取25g(或25mL)样品加入含有225mL mEC+n肉汤的均质袋中,使用拍击式均质器连续均质1-2分钟,或在均质杯中以8000-10000r/min的速度均质1-2分钟。随后在36℃±1℃的条件下培养18-24小时。

分离是关键步骤。将增菌后的mEC+n肉汤划线接种于CT-SMAC平板和大肠埃希氏菌O157显色琼脂平板上,同样在36℃±1℃的条件下培养18-24小时。CT-SMAC平板上,大肠埃希氏菌O157通常表现为圆形、光滑、较小的无色菌落,中心呈现较暗的灰褐色。而在大肠埃希氏菌O157显色琼脂平板上,该菌株则呈现亮红色菌落。

初步生化试验中,需要从CT-SMAC和大肠埃希氏菌O157显色琼脂平板上分别挑取5-10个可疑菌落,接种于TSI琼脂和MUG-LST肉汤中。TSI琼脂中,大肠埃希氏菌O157的典型表现为斜面与底层均呈黄色,产气或不产气,不产生硫化氢(H2S)。在MUG-LST肉汤中,大肠埃希氏菌O157为MUG试验阴性,无荧光。

鉴定阶段包括血清学试验和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中,使用O157和H7诊断血清或O157乳胶凝集试剂进行玻片凝集试验。生化试验则需要检测靛基质、山梨醇发酵、甲基红(MR)、V-P、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等多项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检验过程中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例如,在配制TSI琼脂时,必须加热煮沸至琼脂完全溶解,否则可能导致培养基不凝固。培养过程中,斜面需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因此必须使用透气性良好的试管塞或半开盖培养。在进行氧化酶试验时,应使用塑料接种环,避免使用铁制品,以防出现假阳性反应。

除了上述步骤,还可以选择进行毒力基因测定。这可以通过接种Vero细胞或HeLa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来判断,也可以使用基因探针检测或PCR方法检测志贺毒素基因(stx1、stx2)、eae、hly等基因。

常规培养法虽然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但它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无法检测到处于VBNC(viable but non-culturable)状态的细菌,而且对于某些低浓度样品可能需要多次增菌才能检出。

总的来说,准确检测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对于预防食源性疾病、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快速、更灵敏的检测方法,但常规培养法作为金标准,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