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故事》|你知道踩高跷的由来吗?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踩高跷,这个看似简单的民间技艺,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缩影,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关于踩高跷的起源,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图腾崇拜说”认为,踩高跷起源于原始社会对鹤的图腾崇拜。据历史学家孙作云考证,尧舜时代的丹朱氏族以鹤为图腾,在祭祀仪式中会踩着高跷模仿鹤的舞蹈。这一说法得到了《山海经》中关于“长股国”的记载的支持。书中描述的“长脚人”形象,很可能就是踩着高跷的人。

另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劳动起源说”。晋代学者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提到,古代有一种“长臂国”,其国民手臂异常长。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这个描述生动地描绘了踩着高跷、手持长竿捕鱼的场景。有趣的是,这种捕鱼方式至今仍在广西防城的京族渔民中保留。

从这些起源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踩高跷与古代农业社会的密切关系。它最初可能是为了适应水乡环境而产生的劳动工具,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和表演形式。

随着时代的推移,踩高跷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它被称为“跷技”,成为宫廷杂技表演的一部分。到了宋代,踩高跷开始在民间流行,被称为“踏跷”。明清时期,它与秧歌结合,形成了“高跷秧歌”,成为庙会等民间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踩高跷的技艺也日益精湛。清代的高跷表演分为“文跷”和“武跷”两种。文跷注重角色扮演和舞蹈动作,而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如单腿跳、劈叉等高难度动作。北京房山张谢村的“登云会”高跷,其木跷长达140厘米,技艺精湛的演员甚至可以从四张叠起的高桌上一跃而下。

2006年,踩高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今天,虽然踩高跷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仍然是许多地方庙会和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从简单的劳动工具到复杂的表演艺术,踩高跷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它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在欣赏踩高跷表演的同时,我们也在感受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