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5
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省的历史名城格尔尼卡在西班牙内战的混乱中遭到法西斯德军的突袭,全城被炸为一片瓦砾,死伤数千人,其中大多是老弱妇孺。这一惨剧激起了毕加索强烈的愤怒,他决定以画笔为枪,抵抗不人道的暴戾行为。于是, 一幅震撼人心的杰作《格尔尼卡》诞生了。
《格尔尼卡》是一幅长7.76米、高3.49米的巨型油画,现藏于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这幅画结合了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风格 ,以黑白灰三色描绘了战争的恐怖与人性的苦难。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
毕加索曾解释道:“ 牛代表残暴,马则代表人民。 不错,我在那画里用了象征主义,但并不是在其他画里都这样做。”他希望通过这幅画向人民呼吁,有意识地进行宣传。在西班牙人心目中,斗牛场上的公牛往往代表着妖怪、恶魔等黑暗势力,因此毕加索以牛来象征无视人民疾苦的残暴政 权。而面对公牛咆哮不屈服的马,则象征着面对暴政不屈不挠的人民。
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时,正处于个人与艺术的危机之中。 他无法在年轻情妇玛丽·特丽莎·沃尔特和焦虑的妻子奥尔迦·科克洛瓦之间做出选择,这种内心的挣扎与西班牙内战的分裂不谋而合。毕加索决定将这场悲剧描绘成由他的标志性动物——公牛和马——构成的戏剧,这是一种采用个人化的私密语言将斗争视觉化的方式。
有趣的是,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赋予公牛的形象是含糊不清的。许多批评家将其理解为一个同情的形象,是被困扰的西班牙的象征。然而,毕加索本人明确地将公牛认同为残忍和黑暗的力量。这种矛盾可能反映了毕加索内心深处的挣扎,他可能将公牛视为自己内心世界一部分的内化的怪兽。
《格尔尼卡》不仅是一幅反战抗议作品,更是现代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它结合了立体主义的多角度视角和超现实主义的梦幻元素,展现了毕加索对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和创新。画中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如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
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看似随意,实则经过精心构思。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这种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
《格尔尼卡》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单一事件的抗议范畴。它成为了政治斗争中的一种文化示威,甚至成为文化对暴力的一种对抗。这幅作品不仅表达了对格尔尼卡惨案的抗议,更象征着对战争和暴政的永恒警告。它提醒我们,艺术不仅是美的追求,更是对人性、正义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