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3
1880年5月,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骑马离开肃州(今酒泉市),身后跟着一队整齐的骑、步兵。在队伍中,一辆马车格外引人注目,上面赫然拉着一口厚重的黑色棺材。这位抬棺出征的老人,就是清政府委任的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他此行的目标,是收复被沙俄侵占多年的新疆伊犁。
左宗棠的这一壮举,不仅是他个人军事生涯的巅峰,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19世纪60年代,新疆爆发内乱,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了新疆大片地区。沙俄和英国也趁机介入,意图瓜分新疆。面对这一危局,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朝臣主张放弃新疆,集中力量加强海防。但左宗棠力排众议,坚持认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最终说服清政府定下了“海防”“塞防”并重的战略。
左宗棠的战略眼光不仅体现在对新疆重要性的认识上,更体现在他制定的“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作战方针上。1876年,在粮草、武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左宗棠命令刘锦棠、金顺兵分两路率军出关入疆。西征军在古牧地(今米泉)、迪化和玛纳斯等地与敌军英勇奋战,迅速收复了北疆。随后,西征军攻占了通往南疆的军事要地达坂城,收复了托克逊和吐鲁番,彻底打开了南疆通道。至1878年1月,新疆除伊犁外的地区大体被收复。
左宗棠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略规划上,更体现在他对后勤补给的重视上。他深知“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筹转运难于筹粮”,因此实施精兵策略,裁撤军队中的冗员,鼓励他们就地发展生产,保障军队供给。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了补给难题,也为新疆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在收复新疆大部后,伊犁地区成为清政府和沙俄关注的焦点。沙俄曾向清政府表示,等清政府收复迪化、玛纳斯等城后,就会将伊犁交还。但左宗棠的迅速进军打破了沙俄的美梦,将沙俄逼到了谈判桌前。然而,清政府代表崇厚却擅自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面对这一局面,左宗棠再次挺身而出,抬棺出征,用“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表达了坚决收复伊犁的决心。最终,在左宗棠的军事压力和曾纪泽的外交努力下,中俄双方签订了《中俄改定条约》,伊犁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不仅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也为新疆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进一步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左宗棠的军事才能和个人品质,也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评价。正如林则徐晚年所预言的那样,左宗棠没有辜负期望,成为了“西定新疆”的关键人物。
左宗棠抬棺出征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军事家的传奇,更是一个民族不屈不挠、捍卫疆土的缩影。在当今世界格局下,这一历史事件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战略和不屈的斗志,就一定能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