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在佛教寺院中,有一尊独特的护法神像格外引人注目。这尊神像面朝佛祖,与其他面向信徒的神像形成鲜明对比。 这位护法神就是韦驮菩萨 ,又称为韦陀天或韦驮天将。
韦驮菩萨的形象源自印度教中的室建陀天,后被佛教吸收并赋予新的意义。在汉传佛教中,韦驮菩萨被尊为二十诸天之一,是佛教寺院中极为重要的护法神。与其他护法神不同, 韦驮菩萨的神像通常被安置在天王殿的后门,背对进入寺院的信徒,面朝大雄宝殿内的佛祖。
这种独特的布置源于一个古老的佛教传说。据说在佛祖涅槃时,众神佛围坐追思佛祖的丰功伟绩。此时,一个捷疾鬼趁机偷走佛祖的两颗牙齿舍利。 韦驮菩萨发现后,立即施展神速,追上捷疾鬼并夺回佛牙。 这一壮举使韦驮菩萨立下大功,从此被赋予守护释迦佛祖灵墓(舍利塔)的重任。
在古印度,佛寺通常以佛塔为中心,韦驮菩萨就被供奉在天王殿的后门,面向大雄宝殿前的舍利塔。即使后来佛教建筑格局发生变化,佛塔的位置有所调整,但韦驮菩萨面朝佛祖的传统依然保留下来,成为寺院布局中的一大特色。
韦驮菩萨的形象通常为身穿盔甲、手持宝杵的天神。 宝杵是其重要的法器,象征着降魔伏妖、护持佛法的力量。在汉传佛教中,韦驮菩萨的神像还被赋予了一项特殊的功能: 通过观察韦驮菩萨手持宝杵的姿势,可以判断寺院的规模和是否接受外来僧人挂单。 这种独特的“挂单文化”反映了佛教寺院与僧侣之间的微妙关系。
韦驮菩萨不仅在佛教寺院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形象和故事还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作品中,韦驮菩萨常以英勇护法的形象出现。例如,在《封神榜》中,韦驮被称为“韦护”,是道行天尊的弟子,手持降魔杵降妖除魔。这种形象进一步强化了韦驮菩萨作为护法神的角色。
韦驮菩萨面朝佛祖的独特形象,不仅体现了其作为护法神的重要地位,更象征着对佛法的坚定守护。在佛教寺院中,韦驮菩萨的存在提醒着每一位信徒,佛法的传承需要不断的守护和弘扬。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佛教文化和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