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所不宜羁押的病有哪些?因病不予收押的条件、程序及规范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看守所是羁押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场所,但并非所有犯罪嫌疑人都适合被羁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守所条例》第十条的规定,有三类人不予收押:患有精神病或急性传染病的;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在羁押中可能发生生命危险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怀孕或哺乳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

看守所不宜羁押的疾病种类

除了上述三种情况外,公安部在《关于规范和加强看守所管理确保在押人员身体健康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患有《保外就医疾病伤残范围》所列疾病或有严重外伤,在羁押中可能发生生命危险或生活不能自理的,以及70岁以上的老年人,看守所也可以不予收押。这一范围涵盖了多种严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

  1.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脏功能在三级以上。
  2. 高血压病III期。
  3. 空洞型肺结核、反复咯血,经两个疗程治疗不愈者。
  4. 各种肝硬变所致的失代偿期。
  5. 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肾功能不全,经治疗不能恢复者。
  6. 脑血管疾病、颅内器质疾病所致的肢体瘫痪、明显语言障碍或视力障碍等,经治疗不愈者。
  7. 各种脊髓疾病及周围神经所致的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者。
  8. 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者。
  9. 寄生虫病侵犯肺、脑、肝等重要器官,造成继发性损害,生活不能自理者。
  10. 心、肝等重要脏器损伤或遗有严重功能障碍,各种重要脏器手术治疗后,遗有严重功能障碍、丧失劳动能力者。

因病不予收押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演变

因病不予收押的规定体现了法律对人权的保护,同时也反映了看守所医疗保障能力的局限性。然而,这一规定在实践中也面临挑战。例如,对于罪大恶极、不羁押可能对社会造成危险的犯罪嫌疑人,即使患有严重疾病,也可能被例外收押。这种做法虽然考虑了公共安全,但也引发了人权保护的争议。

看守所医疗保障的现状与挑战

看守所的医疗保障能力直接影响着是否能够收押患有严重疾病的犯罪嫌疑人。公安部的通知要求看守所加强入所健康检查,包括血压、血常规、心电图、B超、胸片等项目,并要求医生签名或医院盖章确认。然而,由于看守所的医疗资源有限,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治疗或特殊护理的疾病,看守所往往难以提供足够的医疗保障。

人权保护与公共安全之间的平衡

因病不予收押的规定体现了法律对人权的保护,但也引发了如何平衡人权保护和公共安全的讨论。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犯罪嫌疑人,如果不予收押,可能会增加其逃避法律制裁的风险;但如果强行收押,又可能危及他们的生命健康。这种两难困境需要法律和政策制定者审慎权衡。

改进看守所医疗保障和管理的建议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建议:

  1.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增加看守所的医疗资源投入,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建立与外部医疗机构的合作机制。

  2. 细化不予收押的标准:明确不予收押的疾病范围和标准,避免因标准模糊而引发争议。

  3. 加强监督机制: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对看守所的医疗保障和不予收押的决定进行监督和评估。

  4. 探索替代措施:对于不宜羁押的严重疾病患者,可以探索其他监管方式,如电子监控、社区矫正等。

  5. 加强法律培训:对看守所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人权保护的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专业素养。

看守所是否收押患有严重疾病的犯罪嫌疑人,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人权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议题。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