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3
玉门关、玉门镇、玉门市,这三个地名虽然都带有“玉门”二字,但它们在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上却有着不同的故事。
玉门关,这个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举足轻重的关隘,曾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门户。它最初设立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位于今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北约10公里的石关峡。然而,随着汉朝对西域的进一步开拓,玉门关的关址在汉唐时期多次变迁,先后设在今嘉峪关市、敦煌市和瓜州县境内。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玉门关最终东迁至瓜州县双塔堡附近,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枢纽。
与玉门关相距约350公里的玉门镇,是今天玉门市的行政中心所在地。这个新兴的城镇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玉门油田的开发而迅速发展。195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玉门市,当时的市中心位于老君庙地区。然而,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开采成本的上升,玉门市不得不在2002年将市政府迁至七十多公里外的玉门镇新城,数万市民也随之搬迁,留下了如今被称为“鬼城”的老城区。
玉门油田,这个被誉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的地方,曾在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939年8月11日,老君庙油井喷出了新中国第一口油井,开启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新纪元。在“一五计划”期间,玉门油田被列入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成为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1959年,玉门油田的原油产量达到140.62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不仅如此,玉门油田还为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中包括著名的“铁人”王进喜。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石油市场的变化,玉门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石油产量的下降、产业结构的单一、生态环境的恶化,都让这座城市陷入了困境。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廉价优质的中东石油涌入中国市场,进一步加速了玉门石油产业的衰落。
面对这些挑战,玉门市正在积极探索转型之路。除了继续发挥石油产业的优势外,玉门市还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同时也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2022年,玉门市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这既是对其过去贡献的认可,也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期待。
从玉门关到玉门镇,从辉煌到衰落再到重生,玉门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普遍困境与转型之路。它不仅是地理上的一个坐标,更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