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化(involution)的对应词及其社会学意义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内卷化(involution)一词近年来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事实上,内卷化不仅是一个描述社会现象的概念,更是一个反映社会发展动态过程的理论框架。要全面理解内卷化,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对应词及其社会学意义。

内卷化的对应词是“外卷”(revolution),原意是指围绕中心圆点由内向外旋转。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数学和天文学,用来描述天体演化和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社会学领域,内卷化指的是文化模式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无法突破自身,只能在内部继续发展、复杂化的过程。而外卷化则通常被理解为“革命”,指的是社会的根本变革。

内卷化与外卷化的关系,可以被视为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当社会陷入内卷化时,原有的发展模式无法带来实质性的进步,反而导致了低效的重复和恶性竞争。这种状态持续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外卷化,即社会的剧烈变革。正如郑海麟所言:“社会‘内卷化’(involution)发展到了极限,就会从根本上倒转过来变为‘外卷化’(revolution),也就通常说的‘革命’。”

这种动态过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明显的体现。以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村为例,土地兼并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沦为雇农或流民。这种恶性竞争的现象就是内卷化的表现。最终,这种内卷化状态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

在当代中国社会,内卷化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从职场中的过度竞争,到教育领域的“鸡娃”现象,再到网络上的“996”工作制讨论,内卷化已经成为一个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正如丘小海所总结的,内卷化的表现包括无意义的精益求精、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被动应付工作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内卷化并非完全消极的概念。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陷入低效的内部竞争。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国,也是全球性的问题。例如,美国社会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研究印度尼西亚的农业发展时,就提出了“农业内卷化”的概念。

面对内卷化,我们不应简单地将其视为负面现象,而应该深入思考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原因。正如郑海麟所指出的,缺乏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我们可能无法理解内卷化发展到极限会走向它的反面,即外卷化或革命的深层次社会原因。

因此,理解内卷化及其对应词的社会学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的社会现象,更能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避免陷入低效的内部竞争,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突破内卷化的困境,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总的来说,内卷化与外卷化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社会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警惕内卷化的负面影响,又要认识到它可能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只有深入理解这一过程,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社会挑战,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