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唐伯虎是各类民间艺术创作的宠儿
,经过各种影视剧的艺术加工,他成了一位风流倜傥、玩世不恭、妻妾成群并且才华横溢的翩翩少年形象。
然而,透过历史迷雾深入了解后,我们才发现,
唐伯虎并非如此神乎其神
,关于他出入青楼、妻妾成群、智斗宁王的事迹纯属虚构。
唐伯虎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
在古代,商人的地位一直不高,因此他的父母对他寄予厚望,给了他优渥的读书环境。
唐伯虎也不辜负父母期望,从小熟读四书五经。
14岁拜名家沈周为师学习琴棋书画,16岁参加院试,一举夺魁。
19岁与徐氏结婚,成为当地佳话。
然而,当唐伯虎人生得意时,厄运接踵而至。
不到一年内,
唐伯虎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和妹妹相继去世
,唐家迅速衰败,唐伯虎也成了孤家寡人。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从小只会读圣贤书的唐伯虎顿感手足无措,好在有好友祝枝山等人的规劝和鼓励,让他继续专心科举。
当时唐伯虎在官场和文坛已有些名气,只要他科举成功,必能再创辉煌。
然而,
后来他无辜卷入科场舞弊案,最终被判终身禁考
,与功名之路彻底断绝。
哀莫大于心死,从此江湖中多了一位落魄文人。
为了生计,他开始卖画卖字,靠些收入和朋友的帮助,在苏州城北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建了桃花坞,自号“桃花庵主”。
无事之际,他常与好友在桃花庵对酒当歌,吟诗作赋。
诸如“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等经典作品,都是在这个期间创作的。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日子表面似乎惬意,实则是唐伯虎藏在纵情玩乐背后的怀才不遇和郁郁不得志。
他常常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
酗酒放纵导致唐伯虎身体越来越差,疾病缠身的他无法作画出售,生活来源也随之断绝。
尽管有祝允明、文徵明等友人的资助,他也只能勉强度日。
到了嘉靖二年(1523年),垂垂老矣的唐伯虎身体状况不见好转。
曾经的鲜衣怒马、唇红齿白的少年,如今仿佛风中残烛、雨里星火,随时可能熄灭。
但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
人之将死最容易领悟人生苦短和命运无常。
几天后,这位仕途受挫、半生穷困的落魄才子,在孤独与忧郁中留下了一首绝命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流在异乡。
唐伯虎《临终诗》
诗意大致为:人活一世终有尽头,死后去地府又如何呢?人间与地府相似,就当作是流浪他乡而回不去家的游子吧。
临终之时,唐伯虎已经看透了世间名利,生死对他而言已经无所畏惧。
他在回望自己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时,发现幸福和快乐如凤毛麟角;挫折和悲苦却如海水一般无尽。
对他而言,生在人间,何尝不是万般皆苦,一朝死去,也不失为一种解脱。
现实的折磨让他淡漠了一切,面对残酷的现实,他的内心才如此平静。
我们在深入了解唐伯虎命运多舛的一生后,不难看出,这28字平静洒脱的背后,其实满含无尽的悲哀和无奈。
俱往矣,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言: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在最好的时代,每个人一样会经历挫折和困难,面对选择,有些在掌握之中,大多则无法操控。
无论如何, 我们都要尽力接纳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过好每一分、每一秒,这样就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