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自从东汉在黄巾起义中瓦解以来,直到唐朝完成统一,这期间中国经历了多次朝代更替,但主要以动乱和分裂为主。
唐朝统一后,华夏才迎来了一段较长时间的统一期。
那么,唐朝的长期统一,是否存在运气成分?
1、数百年的分离融合
自东汉崩溃到唐朝完成统一,这几百年的时间里,统一只是昙花一现,反倒是分裂成了常态。
当然,这并不表示当时各政权的领导者们热衷于分裂。
相反,绝大多数领导者渴望消灭对方,实现自己的统一大业,但最终这些努力大多归于失败。
东汉崩溃后,几经战乱,逐渐形成了曹魏、蜀汉、孙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三国的君主没有一个愿意对方的存在,他们都希望能够吞并彼此,完成统一——即使是法理基础最薄弱的孙吴,其历代皇帝也都有着统一天下的野心。
三国鼎立的局面被西晋结束。
西晋成为新的大一统王朝,但这个大一统局面仅维持了两代。
到了晋惠帝时代,西晋逐渐崩溃,导致东晋偏安江东,而巴蜀和中原再度处于割据状态。
在接下来的百余年间,东晋进行了无数次北伐,也有像苻坚那样渴望统一天下的雄主。
然而,东晋的北伐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苻坚也落得一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东晋结束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的局面相对稳定。
但这种稳定只是一种妥协,彼此无法吞并对方罢了。
直到隋文帝统治的北方势力灭掉南陈,隋朝才完成了统一。
隋朝的大一统比西晋要高出很多。
从一开始,西晋就显露出亡国的迹象,但隋朝在这方面要强很多。
然而,隋炀帝在位后期的乱政导致隋朝崩溃。
这一崩溃的混乱程度堪比五胡十六国时期。
当时,天下又处于割据状态。
有隋朝军阀出身的势力,如王世充,还有以复兴南朝为旗号的势力如萧铣,并有农民起义势力如窦建德,甚至北方的突厥人也不断介入中原的战乱。
大分裂的剧本是否会再次上演,多数人无法预料。
经过数年的激战,天下出现了四方对峙的局面:李渊父子的唐朝,王世充的郑国、窦建德的大夏和萧铣的大梁。
唐朝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相继击溃其余三方势力,完成了统一。
这一统一扫速度堪称惊人。
而从之后的历史看,唐朝避免了类似永嘉之乱和隋末乱世的大规模分裂。
然而,这只是表象。
实际上,唐朝在地方治理方面一直暗流涌动。
2、暗流涌动
对大唐来说,最大的隐患莫过于河北士族问题。
对于唐朝的统一,河北士族表示不服。
窦建德被唐朝处决后不久,河北地区就爆发了刘黑闼之乱,尽管这场叛乱被唐朝镇压,但河北士族和百姓对窦建德的怀念之情并未消散。
窦建德仿佛一种执念,始终成为唐朝的威胁。
不过,在最初的百余年间,这种威胁并没有导致唐朝的分裂。
到了唐玄宗在位后期,河北士族的支持引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的大军一度攻入长安。
这是河北士族在一个世纪后对唐朝的反击。
尽管安史之乱在唐代宗时被平息,但唐朝失去了对河北藩镇的有效控制。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