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项脊轩志

发布时间:2024-08-29

Image

Image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情感深沉的散文佳作。在这篇文章中,归有光以自己青年时代居住的书斋项脊轩为线索,串联起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回忆,展现了他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文章开篇就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项脊轩的简陋:“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这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恰恰体现了归有光散文的特点——不事雕饰,自然本色。然而,正是在这间破旧的小屋里,归有光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也见证了家族的变迁。

在对项脊轩的修缮过程中,归有光写道:“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这不仅是对环境改善的描述,更隐喻了作者内心的转变。通过修缮这间小屋,归有光似乎也在整理自己的思绪,让心灵变得更加明亮。

文章中最动人的部分,莫过于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回忆。通过老妪的讲述,归有光再现了母亲的音容笑貌:“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些细节虽然琐碎,却充满了温情,让人仿佛能听到那轻柔的叩门声,感受到母亲的关爱。

对妻子的回忆更是感人至深:“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棵枇杷树,成为了归有光对亡妻思念的寄托。树的成长与人的离世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无常。

《项脊轩志》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通过这些平凡的细节,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归有光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以平实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来看,《项脊轩志》体现了归有光反对当时盛行的复古主义文风,主张“变秦汉为欧曾”的文学主张。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了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

归有光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八次参加会试都未能中举,直到六十岁才考中进士。这种人生经历,让他对世事无常有着更深刻的体会。《项脊轩志》不仅是他对亲人的怀念,也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反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文人如何通过文字来寄托情感,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意义。归有光以他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它能让平凡变得不凡,能让逝去的记忆重新鲜活起来。

《项脊轩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哲理。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学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能否触动人心。归有光用他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温情和感慨的世界,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