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的人》:真正的人间清醒,在于守住节奏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八年后,终于推出了新作《晚熟的人》。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莫言对故乡变迁的深刻洞察,更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故事,探讨了在快节奏社会中如何保持个人节奏这一重要主题。

书中的主人公“蒋二”就是一个典型的“晚熟”人物。他在年轻时默默无闻,直到中年才抓住机会,在莫言旧居旁建起五间大房,成为当地的文化名人。蒋二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成功并不总是与年龄成正比,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是“高参”,一个精通网络操作的乡村妇女。她利用互联网成为意见领袖,操控舆论,从中获利。高参的故事反映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快速与复杂,也提醒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清醒,不被外界节奏所左右。

莫言本人的经历,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晚熟”的意义。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他并没有急于推出新作,而是沉潜了八年时间。正如他自己所说:“获奖八年来我一直在创作,或者在为创作做准备。”这种不急于求成的态度,正是保持个人节奏的体现。

在《晚熟的人》中,莫言改变了他一贯的讲故事方式,既延续了以往的创作风格,又明显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静直白,梦幻传奇里多了具象写实。这种变化,正是莫言在创作中不断调整自己节奏的结果。

莫言曾说:“文学家、艺术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断地变化,不断超越自己。”这种追求进步的态度,恰恰体现了“晚熟”的精神。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应该保持开放和成长的心态,不断寻找和调整自己的节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保持个人节奏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各种声音和期待所左右,忘记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晚熟的人》提醒我们,真正的人间清醒,不在于盲目追赶,而在于守住自己的节奏,在纷繁复杂的世相中保持一份从容和清醒。

正如莫言所说:“文学的作用,恰恰在于它的‘无用’,在于它非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也许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无用”的智慧,它能帮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在变化中保持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