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的“古文运动”为什么会让《新唐书》略逊《旧唐书》?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唐宋古文运动不仅是一场文学革命,更深刻影响了史书编纂。 这场运动倡导“文以明道”,强调文章要反映现实、服务政治。在这一理念指导下, 《新唐书》的编纂呈现出与《旧唐书》截然不同的特点 ,从而在后世评价中略逊一筹。

唐宋古文运动倡导“文以明道”

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于唐代中期,至宋代达到高潮。这场运动以韩愈、柳宗元为先驱,欧阳修、苏轼等人为代表,旨在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其核心主张是“文以明道”,即文章要反映儒家思想,服务于政治教化。

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新唐书》的编纂。在进书表中,欧阳修明确提出“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的原则。这体现了古文运动追求简洁明快、直抒胸臆的文风,同时也反映了编纂者希望通过史书传达政治理念的意图。

《新唐书》编纂注重政治教化

与《旧唐书》相比,《新唐书》在内容和编纂方法上都呈现出明显差异。在内容上,《新唐书》增加了大量反映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对唐代典章制度的记载更为详尽。例如,新增了《兵志》、《选举志》等篇章,全面展现了唐代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

在编纂方法上,《新唐书》更注重史料的选择和剪裁。编纂者强调“存其大要”,即只保留那些关乎历史盛衰的大事、要事、亟事。这种做法虽然使得史书更加精炼,但也导致了一些重要细节的缺失。

《旧唐书》更注重史料全面性

相比之下,《旧唐书》在内容上更为全面,特别是在记载唐代后期的历史时更为详尽。这是因为《旧唐书》编纂于五代时期,当时能够接触到的史料相对有限,编纂者不得不尽可能多地收录各种资料。

在编纂方法上,《旧唐书》更注重史料的原始性和完整性。例如,在记载人物事迹时,往往会直接引用当事人的奏疏、文集等原始资料,这使得《旧唐书》在某些方面更具有史料价值。

古文运动影响史书编纂理念

《新唐书》和《旧唐书》的这些差异,正是古文运动对史书编纂影响的直接体现。 古文运动倡导的“文以明道”理念 ,使得《新唐书》更加注重史书的政治教化功能,而相对忽视了史料的全面性和原始性。这种编纂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史书的客观性和完整性,但也使得《新唐书》在思想性和文学性上有所提升。

然而,这种编纂理念也带来了问题。正如清代学者赵翼所言,《新唐书》“其事则增于前”,但同时也存在“义例不一、滥用《春秋》笔法”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新唐书》在后世评价中略逊于《旧唐书》。

古文运动对后世史学发展的影响

尽管如此,唐宋古文运动对后世史学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推动了史书编纂向更加简洁、明确、富有思想性的方向发展,为后世史家提供了新的编纂理念和方法。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编纂史书时,如何在客观性、全面性和思想性之间寻求平衡,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