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产品可用性测试是评估产品是否满足用户需求、是否易于使用的关键方法。 通过观察用户在真实场景下使用产品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优化用户体验。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一场全面而有效的可用性测试呢?
产品可用性测试主要分为分析法和实验法两种。 分析法主要依赖专家评审、启发式评估等方法 ,基于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主观性强,成本较低,但可能存在片面性。 实验法则通过实际用户测试来收集数据 ,包括面对面测试、远程测试等,结果更加客观但成本较高。
要组织一场有效的可用性测试,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和实施。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测试流程:
明确测试目的: 根据ISO9241标准,可用性测试主要关注有效性、效率和用户满意度三个指标。 测试目的不同,安排的任务也会有所不同。
确定测试时间和环境:建议测试准备时间为2天,用户测试时间为3-5天,结果整理时间为5天。测试环境可以是线下或线上,根据用户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安排测试设备:包括操作设备、录音设备、录屏设备等,确保能够全面记录用户行为。
邀约测试样本:根据Nielsen的理论,5-8位用户可以测试出85%的可用性问题。 尽量邀请不同类型的用户参与,如新手、中间用户和专家用户。
设计测试文档:包括用户信息表、基本信息问卷、满意度问卷等,用于记录用户反馈。
规划测试脚本:设计开场白、任务解说等环节的话术,确保测试流程顺畅。
设计测试任务:将主流程拆解为多个单任务,确保能够全面覆盖产品功能。
测试开场:向用户介绍测试目的,消除其紧张情绪。
完成单任务:观察用户操作,记录其表情和行为。 每个单任务结束后,询问用户满意度。
填写系统可用性量表:测试结束后,让用户填写SUS量表,评估整体体验。
拓展性访谈:与用户进行深度交流,了解其对产品和行业的看法。
计算SUS量表分值:根据用户回答,计算出产品的可用性得分。
整理问题列表:将用户反馈分类整理 ,优先解决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问题。
撰写测试报告:总结测试背景、用户信息、主要结论和行动项,与团队分享。
目的性:测试应有明确目的,聚焦于产品核心功能和用户体验。
专业性:测试全过程需要专业支撑,从筹备到结果分析都要考虑周全。
参与性:鼓励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如产品经理和研发人员可担任观察员。
周期性:可用性测试应定期进行,形成持续优化的良性循环。
注意事项:测试过程中不要干扰用户操作,保持客观中立;测试后要及时整理数据,将结果应用于产品迭代。
通过这样全面而系统的可用性测试,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发现产品设计中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产品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这不仅是对产品的优化,更是对用户价值的尊重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