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扬灰层”这个概念在房地产领域流传已久,尤其是在选择小高层9-11楼时,许多人会担心这个所谓的“脏空气停顿层”。那么,这个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扬灰层”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一篇名为《售楼小姐真情自白》的网文。文中提到:“别以为高层中的九到十一楼不错,那你大错了,这些楼层正好是扬灰层,脏空气到这个高度就会停顿。”这个说法随后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成为许多购房者心中的顾虑。
然而,物理专家指出,10层左右是“扬灰层”的说法并不符合大气物理常识。灰尘在离地面三四十米高的地方并不会停顿,甚至在距离地面10公里至52公里的大气平流层中,灰尘也不会停下来。这意味着,普通高层建筑并不存在所谓的“扬灰层”。
事实上,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非常复杂。除了气流以外,灰尘在大气中的浓度还受到颗粒物的性质、气温变化、空气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风速、风向、气温等气象条件都会受到建筑物的影响,产生各种不同的气流模式。因此,灰尘在大气中的运动和浓度分布会呈现复杂、瞬息万变的特点,很难把握其规律。
那么,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有学者通过数学模型模拟发现,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中的灰尘浓度确实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存在一个固定的“扬灰层”。因为城市中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空气的无规则“湍流”加剧,气流变化非常复杂。不同直径大小的灰尘颗粒,其最大浓度区的位置也各不相同。
更关键的是,实际测量数据显示,不同楼层间的灰尘浓度差异并不明显。《新闻晨报》曾报道,上海一小区的业主们在3楼、10楼和23楼的主卧飘窗位置进行了为期3天的积灰情况观察,结果发现三个楼层的积灰程度并没有明显差别。科学家在石家庄某高层建筑附近的颗粒物监测结果也显示,不同直径的颗粒物,其最大浓度区的位置相差很远,不可能有哪一层汇聚了所有颗粒物的最大浓度区。
总的来说,“扬灰层”这个概念并不科学。大气中的大颗粒物通常越靠近地面浓度越高;只有对于小颗粒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有可能在某一高度存在一个最大浓度区。但这个高度并不是固定的,而且不同高度间颗粒物浓度的差异并不大。
对于购房者来说,与其过分担心“扬灰层”,不如更多地关注房屋的采光、通风、隔音等实际居住条件。同时,选择一个整体环境较好的区域,比纠结于具体楼层更有意义。毕竟,影响居住质量的因素远不止空气中的灰尘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