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大同,这座被誉为“中国煤都”的城市,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从依赖单一煤炭产业到多元化发展,从“黑色煤都”到“绿色氢都”,大同的蜕变之路不仅关乎一座城市的未来,更折射出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缩影。
大同的煤炭资源曾是其最引以为傲的资本。据资料显示,大同煤炭储量高达718亿吨,位居中国产煤城市之首。然而,随着优质煤炭资源的逐年减少和国内外煤炭市场的变化,大同的煤炭产业面临严峻挑战。2000年左右,随着煤价攀升,大同迎来了煤炭发展的黄金十年,但也形成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许多传统产业如鞋厂、白糖厂等纷纷关门,经济结构单一化问题日益凸显。
面对挑战,大同市政府果断采取行动,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在能源领域,大同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合作,共建大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究所,开启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新篇章。同时,大同还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提出打造“绿色氢都”和“新能源产业之都”的目标。在市区黄金地段,大同拿出1000亩土地打造国际能源革命科技创新产业园,彰显了转型的决心。
在文化旅游领域,大同充分利用其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作为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大同拥有云冈石窟、华严寺等众多文化遗产。大同市副市长郭蕾表示,大同正以建设“国际一流全域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实施“五环联动”战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2018年,大同接待国内游客691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16.93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28%。
为了支持产业多元化发展,大同还实施了“凤凰人才”计划,计划在3年内引进30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培养300名左右本土产业领军人才,吸引100名左右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这一计划涵盖了煤层气综合利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文化旅游、互联网、生态农业等多个领域,为大同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大同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其在能源革命、文化旅游、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从“煤都”到“新能源之都”,大同的蜕变不仅关乎一座城市的发展,更彰显了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决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