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中,“南陈北李”是不能忽略的两大功臣。
陈指的是陈独秀,安徽怀宁人;李则是李大钊,河北乐亭人。
人们曾称他们为“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在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方面,陈独秀与李大钊这对“双子星”最为闪耀,成为无数爱国青年崇拜的“导师”,并驾齐驱。
然而,当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陈独秀连续担任五届最高领导人,李大钊却只是中央委员,从未进入中央局,两人地位差距很大,这是什么缘故呢?首先,李大钊的年龄没有优势,革命资历也较浅。
很多人误解,以为李大钊是毛主席的“革命导师”且是长辈,实际上,李大钊出生于1889年,只比毛主席大4岁,而陈独秀出生于1879年,比李大钊大10岁,在那个时代,大10岁算是两代人。
因而,陈独秀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时,李大钊还在求学。
例如,早在1901年,陈独秀因反清宣传活动被清政府通缉逃往日本,回国后继续参与反清运动。
而那时李大钊仅12岁,还在读私塾。
1913年,陈独秀因参加讨袁“二次革命”被捕入狱,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即《新青年》),影响了无数爱国青年。
而当时的李大钊仍在日本求学,作为《新青年》的读者。
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才开始积极宣传共产主义,与陈独秀并驾齐驱。
所以,在革命资历上,李大钊无法和陈独秀相比。
毛主席曾评价道:“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由他领导,周围的人,如李大钊同志,贡献很大。”可见,在毛主席看来,陈独秀是最关键的“总司令”,而李大钊只是“贡献很大”。
其次,在党的历次大会上,李大钊也屡次缺席。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虽陈独秀与李大钊均未参加,但陈独秀仍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成为当时党的最高领导人。
中央局由三人组成: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而李大钊无任何职务。
对于李大钊为何未参加“一大”,有几种说法:一是作为北大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事务繁忙,没时间赴上海;二是他在6月请愿时头部被刺刀捅伤,不便前往;三是北京小组获通知时未意识到会议重要性,派张国焘和刘仁静作为代表。
因此,很多人认为若李大钊参会,中央局组织主任或许是他的,不过即使他亲自参会,也难以取代陈独秀的位置。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设立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仍为陈独秀,委员包括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但无李大钊。
这次大会李大钊也未参加,即使参会,也无法取代陈独秀。
一直到1923年6月的中共三大,李大钊才去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但依旧不是中央局成员。
此次中央局由五人组成: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
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为会计,三人负责中央日常工作。
李大钊仅为九名中央委员之一,地位不及毛主席、蔡和森等。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李大钊再次未参加,但当选为中央委员,仍未入中央局。
中央局最高领导人仍为陈独秀,其他四人为蔡和森、张国焘、瞿秋白、彭述之。
李大钊未参与这次大会,主要与两人有关:冯玉祥和孙中山。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将清废帝溥仪逐出紫禁城,但随后北京大权落段祺瑞手中,形势复杂。
因此,中共需有人镇守北京,李大钊是最佳人选。
当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时,李大钊在北京联合冯玉祥与段祺瑞斗争,无法赴会。
1924年11月,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后北上北京,但因病无法正常工作,委任李大钊等人为国民党政府会议政治委员,因此李大钊无暇赴会。
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参加人数82人,是前五次大会中最多的一次,那么李大钊有参加吗?遗憾的是,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反动军阀捕入狱,于4月28日英勇就义,年仅38岁。
大会上,陈独秀第五次当选最高领导人,而与他齐名的李大钊却永远离开人世,让人扼腕叹息。
尽管李大钊未曾担任过共产党的重要职务,但他对党的创建和发展贡献重大,是我们党的伟大先驱,值得永远敬重! (参考资料:《李大钊传》《陈独秀传》《中国共产党历史》)